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新闻 >你真的不需要知道身份证到底哪面是正面

你真的不需要知道身份证到底哪面是正面

2021-11-01 00:09:10


这是【瞎奇葩说】12篇。

本系列周五更新。

本系列以往文章见本文底部。


我从不认为万事都怕认真二字

我认为万事都怕不认真三个字

当你真的开始瞎奇葩说时

万事中蕴含的道理

反而就显现出来了


前几天头条新闻、、新华网等微博,都发了一条「99.99%的人都不知道的知识」的微博。内容是什么呢?那就是「身份证有国徽的那面是正面!有信息的那面是背面!」评论和转发一片「恍然大悟醍醐灌顶」。每条这样的微博,转发量都是好几千。我当时也转发了,只不过转发语是「典型的一辈子不知道也不会对你有任何影响的知识」


你会在什么时候需要这个知识呢?我能想到的场合只有一种,就是你去问别人:“你知道身份证哪面是正面吗?”而这种蠢问题,别人只要稍微琢磨一下,就会回答:“我本来以为是头像那面,但是既然你这么问了,那么看来国徽那面是正面。”so fucking stupid……


其实追求这样知识的人还有很多。我在大学的时候听说过一个同学,他在高中的时候背下来了一本牛津高阶词典。背这个词典花了他海量的时间,所有的闲暇时间都被占了。同时,这个词典,要是一段时间不看,肯定就忘一大堆,所以还得多看,多背。于是在大学时,他了。因为他不会跟任何人交流,生活除了这本字典,就是这本字典。而问题是,所有没背这本字典的人,并没有因此而受到任何的影响。背字典的唯一的意义,感觉就是去跟别人说:“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你可都知道啊?”



《圆桌派》里提到过一个例子,是罗振宇当时分享的。他自己在公众号和得到app上分享了很多书。有一次,他发现了一个买了《哈佛经济学》的人的地址,竟然出现了「的」。就是类似「旮旯屯崔村第二超市的对面修鞋摊」这样的地址。他猜测这个人是一个修鞋匠。问题是,一个修鞋匠,花那么多钱,买一本《哈佛经济学》的书,真的有意义吗?感觉还不如给家里买点什么实用的东西补贴一下呢。


但问题是,就是有无数的人,喜欢追求这些知识,并且笃信一句话,这些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事实上,这些破知识并没有让他们变得更好,或者说,只是在他能理解的维度里变得更好。而这个维度往往窄得吓人。福尔摩斯曾经说过,自己的脑子是一个杯子,如果提前往里面灌输了过多的知识,新的知识就灌不进去了。而如果你读过福尔摩斯的小说,就会发现,很多领域福尔摩斯简直像个白痴。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很多人心中的偶像。



我司前段时间把口号换了。从励志的绝望寻找希望,改成了“A better you, a bigger world.” 于是很多的老师纷纷开始给自己定计划变成better you. 这些计划如果一股脑看下来,会让人跌破眼镜。有背单词的,但是单词规定每天背20个。有读书的,但是规定每天读书30分钟。


且不说这么better下去,别人一下就看出来你根本没背过单词或者读过书,就算这些事儿有效,这个人真的变成一个better的人了吗?词汇量从50到100,整整好了一倍,但是仍然跟文盲没啥区别。花了一年的30分钟,终于读完了10本书,但是跟没读什么书也没什么区别。


于是这些人每每谈及自己的励志故事的时候,总会让你觉得,我靠……不会吧……曾经有本励志书,作者说自己每天凌晨4点起床,坚持了一年,成就是学会了游泳。我第一反应就是……这需要4点起床一年???我大学期间玩着就学会了……


这些事情总让我想起《火影忍者》里的李洛克。自己完全不会忍术,只会体术。体术提升到极强的境界了,可以算是best you了。但是在后面几百话完全消失了。为什么呢?太弱了……他最大的必杀技就是通过让自己濒临死亡提升自己的速度(八门遁甲。八门全开就死了。),而这种速度,别人一个忍术就破了……


的确自己进步了,但是跟别人差着维度。《三体》里,人类努力了好几十年,发明出了「超越一切的技术」,没想到瞬间就被三体人摧毁了。更绝望的是,三体人也会被其它文明瞬间摧毁。而那些技术,是人类从来没听说过,甚至完全没办法理解的技术。差着维度呢。



所以,很多得到app的用户,或者李笑来的一部分粉丝,会陷入深深的知识焦虑中。总感觉自己在进步,但是总觉得还需要有10000个进步的方面。这种焦虑,本来根本不需要存在。我前段时间也是在各大平台上买了无数语言类的课程。韩语日语粤语泰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每一个我都想学,每一个我都被深深吸引。但是每一个都没坚持下来。后来想想,有几个人是真的掌握这么多种语言呢?尤其是短时间内掌握这么多种语言呢?也就放弃了。


而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努力利用现有信息大爆炸的资源,去追求更多更多根本没有用处的知识呢?有一个原因,就是增加谈资。这也是唯一的好处了。谈资增加了以后,哪个领域他都能聊。这样的人,最终都去当了北京的出租车司机。


可见,“你连这个都不知道?”是一个多么低级的评判标准。孔子没看过秦朝以后所有文章,照样是圣人,大思想家。爱因斯坦估计永远也不知道「最好吃的煎饼果子应该用13种面做」,但是这对他有丝毫的影响了吗?我们总能找到一个知识点,利用这个知识点我们可以跟任何牛逼的大师说出那句“你连这个都不知道”,可是,然后呢?然后我们继续去开出租车,跟下一个乘客说,你连这个都不知道?



拿读书举个例子。我身边有很多人,急于去证明自己读了书,生怕别人以为他没读过书。这种人读书,一般来说有几个特点。首要的特点就是,他们喜欢读「有用的」,并且是「浅显的」。这种书的书名都会非常奇怪,什么《女人不狠,地位不稳》、《知道这十件事你就能月薪翻一倍》、《马云成功的四堂课》……第二大特点就是,他们超级热衷于记笔记,写心得。我在我的团队布置了每天读书的任务,起初有的人读书打卡时吓我一跳。明明今天只读了十几页书,写出来的读书打卡内容有上千字。我是不太相信那么点儿书能有那么多干货的,所以只可能是看了书里一个词,就开始产生了无数的想法和感喟。这种状态是看不进去书的。有的人看一本书,读书笔记比书还厚,这就是新时代的「书读得太少,想得太多」。他们最爱问读书多的人的一个问题就是:“看那么多书,都能记住吗?”本来也不需要记住啊……


他们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喜欢用同一本书解释一切。每次遇到个啥问题,都能说,就像《女人不狠地位不稳》这本书里说的那样。感觉这些人,盯着一个说明书,就能通晓宇宙所有的奥秘。事实上他们通晓出来的东西,都是逻辑漏洞百出的强硬联系。又沦为那句话,书读得太少,想得太多。


当然,我是一贯地坚持「读书以谋心」的。所以不是说看着一本书觉得没有用,就不去读了。只要感兴趣,什么书都可以读。但这个前提是,你不能产生焦虑,以及不能急着拿去用这书里的东西


要知道,想要有所作为,不是每个领域都去了解一下,天天纠结冷门到崩溃的知识就行的。即使是古今中外的有所作为的天才,其实也很少是拼天赋的。大部分都是在某个领域进行了超长时间超大强度的「刻意训练」,才有所作为的。我们羡慕莫扎特,却不知道,在他「年少有为」前,已经进行了十几年的刻意训练,而且是他爸不再创作,手把手训练他的结果。泰格伍兹能在每次高尔夫球落进沙坑时也非常漂亮地击出去,不是因为他今天看沙坑构造明天看沙坑哪面才是正面哪面才是反面。而是经过了上万次的专门的沙坑击球训练才行的。


说到底,掌握冷门的这辈子可能都用不到的知识,真的是难度最低的一个活动了。往大脑里使劲灌东西还不简单吗?而真正的难点,就在于「创造」。在某个领域了解得足够精深,哪怕有几万个领域的知识储备是零,也是非常优秀的。因为可以在这个熟悉的领域里发挥自己所长,创造出东西来。


最没用的就是每天拼命刷得到app的所有专栏,看一本书写10万字读后感,什么特长与专精都没有,每天得意洋洋地问别人:“你知道身份证哪面才是正面吗”。


带国徽那面。然后呢?



查看往期【瞎奇葩说】系列


能挽回的从来不算爱情,被感动的永远只有自己

「女神节」是对所有没自信的女人的羞辱

你永远也无法战胜一个流氓

你不知道我每天在经历怎样的朋友圈洗礼

吃的茅侃侃的,绝对不止王利芬一个人

虽然虐童很恶劣,但好像我们也不能指望更多的东西了

你是弱者,不意味着这世界欠你任何东西

你不喜欢我,真的无所谓

你待这世界温柔,这世界才会温柔待你

赞都不给我点?我没你这个朋友!!

你又不是个朋克,别老骂别人垃圾


~给教主捐个煎饼钱吧~

无聊斋

一个喜剧演员的独白


教主

某大型培训机构老师

单立人喜剧签约演员

一个有趣的人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粤语音乐分享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