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资讯 >吴语 学母语(方言),不要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语言起跑线上!

吴语 学母语(方言),不要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语言起跑线上!

2021-08-20 00:01:06

关注吴语微信平台,请在手机微信界面内点击文章标题下面的"吴语",或者搜索微信号wu-nyu,或者搜索订阅号“吴语”即可,会有相关吴语保护的内容、以及吴语的相关知识、词汇更新。一起为我们的母语保护努力。

觉得好的话,欢迎分享这篇文章!让更多人了解吴语!

吴语区全图镇楼

吴语是一门古老的语言,通行于上海、浙江、江苏南部、皖东南+赣东北边界。其中上海、浙江北部大部分、江苏南部大部分,同属吴语最大的一个分片:吴语太湖片。(图上所有泛蓝色地区)。包括了苏州话、上海话、宁波话、常州话、绍兴话、无锡话等一系列子方言。



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大环境下,吴语已经成为衰亡最快的重要语言之一,从曾经的中国第二大语言(从人数上来说,吴语确实是中国第二大的),到今天很多城市街头巷尾几乎听不到方言。儿童开口就说普通话几乎成了常态,甚至有儿童小时候还会讲吴语,一去学校之后回家便再也不愿意开口讲吴语了。如何在我们民间自己做好传承关注,这一趋势是否可以减缓?各有各的说法。

来自温州的戴静杰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想知道吴语微信君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么?请直接在微信公众平台界面内回复"母语",了解如何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传承母语。

请顺便把这篇文章转给身边那些还没有教孩子母语的家长们,点右上角的...,选择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发送给朋友。


------------------------------------------------------------------

学方言,不要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作者:戴静杰(温州)

虽然网上有不少关于保护方言的帖子,可是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小朋友们还是“喷喷”而出的普通话(no offense)而会讲方言的却相当少。我认为宣传方言所包含的文化价值以及乡情很重要,可是我也希望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入手,即学习方言对于孩子各方面成长及人生的重要性。因为大多数家长要么觉得方言对于孩子的教育会起到负面效果,要么觉得学不学无关痛痒,而这个帖子就是要从儿童教育的角度来说明学方言的必要性。

鉴于推普标语深入人心,我自己想了个标语,外带抄袭了个别人的。

“学方言,不要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做一个有本土情怀、国际视野的中国人!”

~~~~~~~~~~~~~~~~~~~~~~~~~~~~~~~~~~~~~~~~~~~~~~~~~~~~~~~~~~~

看完全文后(尤其是第三个问与答),你一定不会觉得有什么夸大其词的!所以,如果真的不想看完的话,最起码看看第三个和第四个问与答吧~~~

~~~~~~~~~~~~~~~~~~~~~~~~~~~~~~~~~~~~~~~~~~~~~~~~~~~~~~~~~~~

Q1: 普通话多重要啊!先教小孩子普通话不是理所当然吗?

A1: 对的呀!普通话的确很重要啊!

可是,政府已经把这一责任全部包走了。。。只要是将来准备让孩子完成国家义务教育的,根本没有担心的必要。

那我来举例论证一下吧。

我爸妈是70后,他们从小学才开始学习普通话,而且是通过方言学的,课下讨论仍然用温州话,而且我爸爸刚完成义务教育,我妈妈还差一年(曾经的温州是那么贫穷,甩一把鼻涕)。现在他们普通话交流完全无障碍,虽然有点口音。

我是90后,幼儿园开始学普通话,但课后同学间还是用温州话交流的。上了小学,开始有了学校讲普通话,家里讲温州话的习惯,一直到现在。我的普通话?我个人认为很好,虽不是字正腔圆的新闻联播腔,但几乎没人说过我有口音(除了一次和大学同学旅游面基时,被北方小伙伴认定有口音~~~もうやめて~~~不过一位善良的青岛妹子安慰我说虽然有口音,可是口音是好听滴(*^__^*) )。


Q2: 有口音?!?!怎么可以这样呢?所以说吗,应该让孩子从小就学普通话啊,不接触方言,那样就不会有口音了呀。

A2: 首先,我认为只要不是荒腔走调,有点口音也无伤大雅。纯正的京腔和新闻联播腔还有区别呢。而且,港台腔不也还蛮流行吗?

如果你的强迫症让你无法忍受下一代有口音的话,我只好告诉你“都会有的”。

一些家长认为方言区的人有口音主要是因为会讲方言的缘故。

对也不对。

对于一些老年人或者是中年人的普通话口音可以用这一点来解释。而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或者是将来的小孩子而言,这个影响应该是微乎其微的。学术界对于可以习得“无口音”的时期存在争议。比较早的定在6岁,较晚的定在12岁,当然这也因人而异,但是几乎所有的方言区的小孩子们都在6岁前就开始学普通话了。

那为什么说都会有口音的呢?因为所谓的“无口音”指的是相对于对象所在的社区而言的,比如说一个对于加利福尼亚人没有口音的孩子,对于纽约人就会有口音。所以就算一些家长从小就只让孩子学普通话,那么TA所能达到的也只是相对于TA所在地方的“无口音”的状态,当然方言区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普通话口音,孩子的口音取决于TA所接触的人和事物,大众媒体、同龄人、老师,还有家长自己。

所以。。。如果家长自己非新闻联播腔的话,对孩子的普通话口音也会有影响的。。。


Q3:那我不让孩子学方言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啊?

A3: 这是我最喜欢的话题了(*^__^*) 。,见Cognitive advantages to bilingualism)。

注意:请不要做个体比较,只是整体而言。

认知能力的优势:

双语可以加速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比如,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在理解词语的运用时,会渐渐地从语音理解(纯粹通过发音看两个单词是不是相互关联)到语义理解,而双语宝宝的这一发育比单语宝宝要早2–3年。

双语学习两门语言,孩子获得的将不只只是两门语言的总和。尤其是在学习两门在结构和规则上存在较大差异的语言时,孩子会被迫以一种更加复杂的方式思考。这使得孩子更好地理解语言结构和词义(这也许是温州多出语言学家的原因之一吧)。所以,双语者有着更强的区别语法和句法错误的能力以及在连续的话语中区别字音的能力。双语者有更好的阅读能力只要每周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上花费1个小时,阅读能力的提高便可以显现出来。

双语者对于事物的分类以及对于世界的认识更加细致。因为每种语言都会在分类中有偏好,比如日本人更倾向于通过材质分类,而说英文的人则更倾向于通过形状,这也造成了思维方式上的偏好。双语者可以理解更多的nuance(细微差别)

不仅仅在语言上,双语者在整体的认知能力上都存在优势

执行能力的优势:

双语者有着明显提高的执行能力,比如解决问题思维灵活性注意力控制抑制能力(无视非相关信息的能力)执行任务时在不同任务间转换的能力。流行的解释是因为双语者一直需要在自己所知道的语言中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标签”(即词汇)中选择与自己当下所运用语言所一致的“标签”而无视另一“标签”,即双语者时时刻刻需要做出选择以最好地去应对眼前的情况,并且对于自己做出的选择进行更好的控制。


思维能力的优势:

因为双语者可以避免对于一个意思和一个词之间的僵硬联系,比如同样是苹果,在温州话中虽然汉字一样但是读音不同,在英语中是“apple”,在法语中是“pomme”等等,所以双语者有着更好的抽象思考的能力以及更好的思维灵活性

双语者有着更好的创造力发散思维,即通过不同的方式来看待问题以及根据眼前的任务选择最好的手段(甚至是在对待数学问题时)。


健康的优势:

双语者相对于单语者而言有着更多的认知能力和执行能力“储备”,这也是为什么双语者和多语者的老年痴呆症的平均发病年龄明显晚于单语者。


性格方面的优势:

(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非常充分,但是也是个相当好的参考)

一些研究表明多语者在一些性格测试中的得分更高,比如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共鸣、开明态度、社会主动性。


*这里谈一谈三个关于双语者的误区。

误区一:一些人认为两种或者多种语言在大脑中是互相干扰和对抗的,其实并非如此。电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不论双语者在运用哪一门语言时,两门语言在人脑中的储存部分都是活跃的,但是从反映时间来看双语者对于一门语言的运用并没有被干扰。所以储存在人脑的语言并非一些人所认为的是互相干扰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的

误区二:曾经有人提出过“半语”(semilingualism)的概念,提出这个概念是因为有人发现一些移民的孩子两种语言都无法非常好地掌握的现象。学术界从一开始就摈弃这一概念,但是在大众中仍然有人相信这一说法,而且主要在一些移民多的社区里。第一,所谓的“半语”是一种临时的状态,比如一些移民的孩子在移民之初语言成绩不如其他孩子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只要再坚持一段时间是完全可以克服的。这一概念常常被当做部分学校的借口。第二,即使真的有这种现象发生,往往也是因为输入不够,而非孩子的接受能力有问题。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墨西哥移民到美国的家庭,父母在家只教孩子西班牙语的日常生活用语,怎么能要求孩子用西班牙语解释科学问题呢?如果移民聚集在一所学校,学校里提供的英语教育是非浸入式的,那么孩子们学到的英文就是比较书面的英文,课后依然用西班牙语交流日常问题,怎么能期望孩子能熟练运用英语来进行日常交流呢?

误区三:曾经看过好几篇文章提过卢森堡没有出“大文豪”是因为他们要学习太多的语言。卢森堡人普遍会三语,有些人甚至会四门、五门语言。读完之后,我实在是有些无力吐槽。中国有13亿人口,我们可以称得上是“大文豪”的又有多少人?而卢森堡才50多万人。。。而且他们也有法语、德语、卢森堡语写成的小说,当然如果这些写小说的人在一些人的“法眼”里够不上“大文豪”的话,我也是不知如何是好了。它还被称作欧洲文化之都,by the way.


Q4: 你这讲的不就是要多会几门语言吗?那也不一定要选方言啊?现在不就是该学英语吗?

A4: 学习语言是要有语言环境的,而且刚刚讲的那些好处主要是建立在要“用”的基础上的,而“用”不也是需要语言环境的吗?

要想熟练掌握一门语言是一定要“浸入式”,而且是连贯的。我想我们国家的英语教育应该就说明了一些问题吧。学了十几年英语,张不了口的大有人在。而且语言在比较良好地掌握之前是要持之以恒地练习的。很多喜好学习语言的人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比如说在新东方一个暑假上了650学时法语速成班,但是除了上课回家后都没有怎么练习,结果过了若干个月之后,全忘了。。。(痛哭中)。但是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会那么容易忘了。一个鲜明的例子,我就是那个上了650学时法语的苦逼孩子,一次在朋友家碰到一个高中开始学法语的德国妹纸,她是“喷喷”而出的法语,我是过一会儿冒个泡过一会儿再冒个泡的法语。完了,她和我讲都一年没讲法语了,碰到个可以讲的人真好。。。

貌似扯远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如果想让一个中国孩子自然天成地会一门英语,可以请个英语国家的保姆(虽然请个美国、英国的比较困难,但是非洲也是有英语国家的哦!虽然口音可能比较重),或者可以移民(那学中文就又要苦恼了,特别是汉字没上过学的还真难会)。

就算孩子英文都会了,平时在国内,也不会有人有事没事和TA讲英文的吧。

退一万步说,就算孩子会中英文而且也一直有说英文和普通话的机会,再教孩子一门方言也不会有什么损失的。(*从小双语的掌握是比较容易的,三语及以上的掌握则需要家庭成员和学校之间的明确分工,但也是非常可能的。)


Q5: 可是还是觉得方言好土哦。。。而且根本就不算门语言啊,连字都没有。。。

A5: 大部分方言都是可以用汉字书写出来的!!!汉字从来就不是普通话的专利,人家日本人还一直用汉字,而且还创了好多新的汉字词“反哺”中国呢。粤语有正字也已经蛮久了。吴语的话,友情提示,在吴语微信平台内回复"吴语知识",点开吴语古字专辑,也能看见正确的吴语字书写)。中国的各种方言也都是可以用汉字书写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在古文中寻找类似的用法,又或者造新字。(我正在用温州话的正字翻译《小王子》,就快要滚回美帝了,估计完成不了,但是下个假期希望可以拿来和大家分享。)运用表意文字的语言的书面化就是一个不断地造新词或者用谐音字来适应口语需要的过程,普通话也不例外,所以这完全不能作为方言很“土”的证据。而且,方言连同普通话里都有古汉语及其他古语的遗存,也都有非常口语话的成分。所以说,,但是从文化及情感价值来讲,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Q6:好吧,可就算这样,现在中国的风气(特别是一些方言区)不都是觉得说普通话特别上档次,有优越感吗?

A6:我理解,但不喜欢这种自我营造、自我享受、自己为是的自我优越感。以前的老一代人都不太会讲普通话,会讲的往往是地方上比较有地位、比较能干的人,加上学校的推普标语(比如说“讲文明,说普通话”之类的,我理解政府希望推广普通话的苦心,可是这种间接损害方言声誉的做法以推普的做法不太好),对于普通话出现了非理性的崇拜。而一些年轻人则觉得自己的普通话口音比起上一代要好很多,又或者是本来出身农村,而城市里面讲普通话相对农村会流行很多,也有掩饰自己出身的心理。

就算我们按着这种逻辑,这种优越感也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根据国外的经验,当地方语言的衰退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学习方言的中心会逐渐从农村转到城市,会出现一股城市内中上阶层传承地方语言的浪潮,因为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之后,人们对于文化传承的话题会变得更加热心,而农村则会有把拒绝地方语言当做掩饰农村出身的做法。这对于改变方言的声望和传承非常有帮助。而中国也自然会经历这一过程,比如说上海就开始出现这种苗头了。


Q7:这样不会显得有点排外有点地方主义吗?不利于国家和谐吧。

A7:语言差异是一种差异,但差异并不一定要引起矛盾的。太相似也不见得就如胶似漆,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也如一个团队中不需要太多领导者一样,相似也会引起矛盾。从国家角度来讲,同样讲英语的苏格兰今年11月份(我没记错的话)就要公投是否离开英国(虽然苏格兰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是会讲的人很少)。而卢森堡和瑞士则是多语种多种文化共存的良好典范,在当地“多语精神”被认为是成为一个好公民的必备条件,相反地,在西班牙则盛行“单语思维”,使得卡泰罗尼亚语地区和西班牙语地区存在重重矛盾。有些人可能会提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例子,的确法语后裔多的魁北克曾经沸沸扬扬地要独立,但是魁北克人是出于法语区在加拿大完全被英语区所吞噬的担忧才会想独立的。最后,加拿大通过了在魁北克以及加拿大全国保障法语地位和权利的措施,实行国家双语制,进入二十世纪后的一次民调显示,支持魁北克留在加拿大的魁北克人在80%以上。

由此可见,,也可以相辅相成,正如方言和普通话一样。而它们最后是怎么发展的,就要看政府以及社会的引导,,那么就会无法避免地引起矛盾,同样地,,那结果也会是挺惨的。所以与其消除一切可能存在的差异(当然也不可能实现),不如用宽容的心态去包容差异。比如,当地人应该为外地人在当地生活创造便利,推广普通话就是重要的一步,同时不应该歧视外地人。而外地人也不应该太“玻璃心”,也应该尊重当地的文化,尊重当地人使用方言的权利,而且如果准备长期居住的话,也不妨入乡随俗,学下方言也没什么不好的。


Q8:。。。。。。

A8: 把文化放在最后讲主要是因为文化这个话题比较笼统而且文化的丧失对很多家长并没有切肤之痛,但是这并不表明文化不重要。语言虽然不是文化的唯一载体,但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载体,随着一门语言的流逝,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也就流逝了。从这点来讲,我赞同“汉字听写大会”以及“焐热冰封汉字活动”的初衷。但是与此同时,大众媒体对于包含着古代中华文化并仍旧运用着成千上万古汉语词汇的地方语言的相对漠视,就使得这些活动显得有些本末倒置了。

大部分人都意识到全球化是世界潮流,而很多人没有认识到的是“本土化”这一潮流。“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全球化不应该是“多数文化”扼杀“少数文化“,而是既传承自己的当地文化,也了解他人文化,尊重每一种文化存在的权利。欧盟委员会正在推动很多以此为出发点的计划,比如说让欧盟成员国的民众在掌握本国或者本地语言之外,再流利掌握另外两门其他成员国的语言,以及为成员国的学生创造在其他成员国学习和工作的机会。

教科文组织也在推广“母语教育”以及“多语种教育”的理念,即学习地方语言及文化,同时又学习国家的语言和文化,最后还再学习一门世界性语言,并且这三类语言在教育系统中都得到相应的体现和比重。

这些主张都是为了让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从“零和游戏”(即每个人只学习一种语言和文化,那么一种语言和文化的“得”就必定会造成另一语言和文化的“失”)的怪圈中走出来,让每个人去学习并传承多种文化,让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我们在选择是否让孩子学习地方语言和文化的同时,也是在无意间影响孩子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是认识到自身责任、包容的人还是其他。一个人可以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爱世界,。


Q9:我也想教孩子方言啊,可是孩子因为从幼儿园起就开始讲普通话,往往是我用方言说,TA用普通话回。我又不想逼迫孩子一定要用方言回答。

A9: 单单从家长层面来讲的话,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能做的就是坚持和孩子说方言,不管孩子怎么讲普通话。尤其应该纠正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和孩子用普通话交流的做法,因为如果长辈说的普通话很不溜的话,孩子还是蛮有可能会转用方言的。如果孩子还是一如既往地在家讲普通话的话,可以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比如多说种语言会变聪明啊,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性啊,微信君在这里补充下,吴语里有着很多普通话里没有的音素,比如全浊声母,这对于英语、法语的发音都很有帮助,另外,吴语里的入声也在韩语(收音)、日语(促音)里广泛存在),如果再不行的话,可以采取一些强制措施,人总归是图方便的,可以懒的话,谁都不想控制饮食,谁都不想写作业。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不懂那么多,也无法自制,那做家长的就要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

学校层面的话,我觉得最起码在幼儿园应该要实行双语制,应该要让方言习得的过程持续,让方言成功在孩子的脑袋中“安家”,小学里的话也应当适当地添加方言学习的内容。做到以上之后,各级别教育机构都可以考虑提供一些选修课(如地方文化、地方历史)用方言来教授。很多外地的家长可能会担心孩子会不会因为不会说方言而格格不入,我觉得家长应该要相信孩子接受新语言和文化的能力,当然家长、学校、社会也应该帮助孩子适应。

在政府还没有开始进行这一改革的时候,民间可以创办双语制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可以参考一些国外的做法,即创办一种叫做“语言巢”(language nest)的语言社区,可以作为幼儿园的替代,也可以作为一种补充,家长可以每周末带孩子到“语言巢”,让老人们(年轻人当然也可以)用地方语言和孩子交流的同时,传递地方的文化,如童谣、故事、人生智慧之类的,同时也为孩子提供更多在方言环境下沟通和结交小伙伴的机会。

在既要推普又要传承方言的大背景下,实行双语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虽然分工可以根据每个地方进行调节,但是有一定的分工的存在是关键。比较常见的是家庭内和日常生活用当地语言,公共机构提供双语服务,高等教育用国家通用语。


想知道吴语微信君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么?请直接在微信公众平台界面内回复"母语",了解如何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传承母语。


请一起关注吴语传承的问题,关注吴语传承的现状。

传承千年古音,请把吴语传承给下一代。请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吴语。

从自己做起传承,鼓励周围有孩子的亲戚朋友一起参与。让小辈之间多多使用吴语交流,而不是一开口就是普通话


其他日志:

吴语真的有音无字么?想看学校里没有教给你的吴语常用字写法么?

了解吴语俗语?关注吴语保护?

想听一些吴语录音?更多吴语视频?吴语歌曲?

搜索公众号"吴语",回复“菜单”,即可查看更多吴语内容。

推荐、分享本微信!

如果身边有关心吴语保护的朋友,请把本微信推荐给他们哦。按照下方图片所示,选择推荐给朋友或者分享就可以


在手机微信界面内,点击下方的原文链接,可以查看微信平台的历史更新!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粤语音乐分享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