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资讯 >郭德纲也不能救京剧,麒麟剧社宣布暂停营业

郭德纲也不能救京剧,麒麟剧社宣布暂停营业

2021-09-30 18:31:51




今年8月18日,被誉为“京城七大戏园”之首的三庆园,历经了220年的沧桑变化,终于原址复建,重新开张。开张的头场大戏就是麒麟剧社的演出。这家剧社由郭德纲联合多位京剧名家创办,当晚,郭德纲表演了京剧《左连成进京》,他还透露有时间就将来此演出,“能多来就多来”。然而,仅仅过去三个月,麒麟剧社便宣布暂停演出。剧社公众号昨日发文称,“这是剧社停演以来的第一个周末,一夜未眠到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种忽然空下来以后的无所适从。”
   
“麒麟剧社”名字就来源于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艺名“麒麟童”的周信芳,剧社的宗旨为复排冷门剧目、弘扬京剧艺术,侧重重新树立京剧的“南派风格”,以及“策划与其他领域的明星艺人进行跨界演出活动”。据郭德纲介绍,麒麟剧社的演员有来自专业剧团的演员、戏校即将毕业的学生、跑江湖的演员、老艺人,其中还包括郭德纲徒弟陶阳、李云杰等都专业学习过京剧表演的弟子。开张的前两个月每周的周四、五、六、日连演四天,第三个月(停演前一个月)降到每周演出两天。

在剧社的开场演出中,郭德纲曾连唱了《蟠桃会赐福》《王大娘锔缸》《左连成篡御状》三出大戏。在接受采访时,他透露,自己曾在九十年代初唱了三、四年的戏,“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都唱过”,而且唱戏意义重大:“唱戏、说书、说相声是最快乐的事情,是我的生命。” 但是,对于麒麟剧社的经营问题,他却并没有完整的规划,那次采访中,他提到“这种民营剧团怎么生存下来,怎么跟观众市场打交道还都在摸索当中,慢慢来吧。现在不是挣钱不挣钱的事儿,是先有没有人关注你。”



昨日剧社的告别文章也侧面证实了民间社团的这种无奈,“放眼今日京津沪的京剧圈,不乏各路青年才俊不甘现状,或尝试成立工作室,或举行专场演出,一样的辛苦忙碌,令人钦佩,然而他们终究离不开大院团的支持,且一年只有屈指可数的机会能演出自己想演的戏。再想想剧社的小角儿们,来到京城,在郭德纲老师搭建的这个平台上自力更生每周演出四天(除了最后四周每周两天),在非常有限的条件下坚持了近三个月——这已然是一段漂亮的试水。换一批人还有谁能做到?”


其实,麒麟剧社奉行的小剧场京剧并不是新鲜概念。早在2000年,北京京剧院就开始推行小剧场京剧,作为副线产品,这种模式对于京剧的推广也确实功不可没。不过由于小剧场京剧的演出剧目出现萎缩,创新京剧叫好不叫座,民间剧社包括国有剧团的经营问题始终无法解决。


除此之外,缺少一炮打响的“名角儿”也是民间剧社的一个难题。就如同郭德纲成名之前的德云社,只能在小范围内口口相传,却无法得到大众的青睐和捧场。如今德云社虽然已经在全国范围呼风唤雨,但据业内透露,没有郭德纲和岳云鹏的场次,票房并不好。而此前创立的天津分社和西安分社并没有经营下去,南京分社仅周末票房飘红。


德云社尚且如此,更何况京剧社团麒麟社。“花钱听相声,说得好与不好,图的都是一乐,可花钱听戏,放着京剧名家不听,为何要听小字辈唱?”一位观众说,“如果我不能判断谁唱的好不好,当然要听名家的,才能值回票价。”



“京剧的欣赏门槛远高于相声,听不懂唱腔又怎么能懂其中的意思。就好像书法,不认识字又怎么能懂书法艺术。”专业戏迷、相声演员李宽在接受《北京商报》采访时说,“听不懂”确实是京剧陷入低潮的一个原因,但这只是表象。欧美流行音乐、日韩偶像剧,甚至粤语歌同样存在“听不懂”的问题,但却可以让亿万年轻人追捧。“归根结底还是离现实生活太远了,不接地气。在南宋,戏曲就像现在的流行文化,反映现实生活,人们能从中寻求共鸣,那段时期迎来了戏曲的大繁荣。而现在,戏曲的教化功能不存在了。时代在变化,而唱的还是1000多年前的事情,表达的价值观可能都与时代不符了,怎么指望年轻人接受。”

当然,为了“与时俱进”,拉近戏曲和年轻人之间的距离,政府层面每年都会投入巨资打造新编剧目。这些剧目是剧团申请经费的名目,是各种评奖的砝码,然而,在演出市场一端,你很难看见能引起戏迷的“交口称赞”。


复旦大学京剧表演艺术课的授课老师每学期都会带学生看的6场戏里,既有传统戏,也有新编戏,常常有学生对新编戏感到困惑——这些剧目常常“洋为中用”,伴奏是气势恢宏的交响乐队,舞台布置华丽而写实,韵白被京白代替,看上去简单易懂了,但最有魅力的表演部分却被限制甚至吞没了。“一旦学生们了解京剧后,他们就会觉得这样的新编戏根本不是京剧。”


全国高校京剧委员会会长雍安保介绍,根据调查,目前普遍受到学生欢迎的仍然是那些符合传统审美、符合戏曲特质的传统剧目。对此,章伟国表示认同,他总结了大学生们普遍反映“百看不厌”的几出戏:《野猪林》、《谢瑶环》、《将相和》、《赵氏孤儿》、《杨门女将》……几乎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改编的,在当时也算是新编戏。


不同于现在的新编剧,这些作品的创作改编都由当时正值盛年的京剧表演大师们参与,改编的结果是突出而不是消解了京剧的本体特征。就拿《赵氏孤儿》来说,该剧由北京京剧团在1960年首演,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谭元寿等主演在唱做上各有创新,其中裘盛戎饰演魏绛所唱的一段“汉调二簧”更是成为裘派后期代表作之一。


“都说现在把戏曲变得不像戏曲是为了吸引年轻人,年轻人很无辜啊!”雍安保感叹。而在章伟国看来,尽管创新从来都是戏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但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怀抱着感受戏曲原汁原味的期待走进剧院,而戏曲却迫不及待地向话剧、向电影靠拢时,这种期待上的落差实在值得所有人深思。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粤语音乐分享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