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新闻 >回顾丨用粤语品味诗词——唐宋诗词粤语系列讲座第二讲:杜牧诗选讲(一)

回顾丨用粤语品味诗词——唐宋诗词粤语系列讲座第二讲:杜牧诗选讲(一)

2020-11-22 03:57:59

        2018年4月22日,唐宋诗词粤语系列讲座第二讲在广州人文馆中堂交流区如期举行。周克光老师精选杜牧诗三首,带领读者用粤语朗诵杜牧的名诗佳句,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的解析他的诗词大意,感悟他的家国情怀。


周克光老师讲授杜牧诗

为了深入理解杜牧的诗,周克光老师首先介绍了一下杜牧的生平。杜牧是晚唐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人们把他和李商隐合称为“小李杜”。杜牧家世显赫,出身在一个有着传统光荣、历史久远的家族,他所属的京兆万年(在今西方安南边)杜氏家族是魏晋以来的名门望族,远祖杜预是西晋时期的征南大将军,祖父杜佑在德宗、顺宗、宪宗三朝拜相,封为岐国公,他的堂兄作为谪孙,后也为宰相。有这样的家族荣誉,杜牧自然不想辱没先人,自幼以振国安邦为己任。因此,杜牧自幼博览群书,并成为曹操之后,第二个全面为《孙子》作注的人(详情可读郭化若的《十一家注孙子》一书)。

杜牧继承了汉唐以来读书人剑胆琴心的本色,内怀经济之略,外聘豪宕之才,是个文武全才。据史料记载:“会刘稹拒命,诏诸镇兵讨之。牧复移书于德裕,以河阳西北去天井关强百里,用万人为垒,窒其口,深壁勿与战。成德军世与昭义为敌,王元逵思一雪以自奋,然不能长驱径捣上党,其必取者在西面。今若以忠武,武宁两军益青州精甲五千、宣润弩手二千,道绛而入,不数月必覆贼巢。昭义之食,尽仰山东,常日节度使率留食邢州。山西兵单少,可乘虚袭取。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俄而泽潞平,略如牧策。”庙算胜为上策。

杜牧26岁即进士擢(第),同年制举,名动京师。当了半年宏文馆校书郎后,随沈传师到江西南昌(洪州),安徽宣城(宣州),后随牛增孺到扬州任下属官员,曾任黄、池、睦、湖四州的刺史,长居下位,才华未能尽展,直至五十岁才入拜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正当他获得中书重任,可以施展其治国强兵之大才时,却在当年一病不起,不得不抱憾而终。

杜牧虽有重振盛唐气象的抱负,却未能实现,但其诗作却达到绝高的境界,特别是其绝句。他的诗,充分体现了他在《答庄充书》中所阐述的文学观:“凡文从意为主,气为铺,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未有主强盛而辅不飘逸者,兵卫不华赫而庄整者,四者高下圆折,步骤随主所指,如鸟随凤,鱼随龙,师众随汤、武,腾天潜泉,橫裂天下,无不如意。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如入阛阓,纷纷然莫知其谁,暮散而已。是以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是意能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

周克光老师指出:我们只有把握杜牧诗歌意之所在,方能准确深刻地破译其表象下面更深的内涵。除此之外,杜牧的《献诗启》:“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既无其才,徒有其奇,篇成在纸,多自焚之。今谨录一百五十篇,编为一轴,封留献上。”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杜牧诗作。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对于这首诗,周克光老师先从字面辞语方面解释。戟,古代一种似矛但有分叉、倒钩锋刃的武器。折,就是被击断。未销,指未被氧化为废铁块。前朝,唐以前的朝代,以全体代个别,这里指东汉末年接近三国时代的那一段时间。东风,指周瑜火烧赤壁战船举火时吹的东南风。周郎,就是周瑜。《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便,方便。铜雀,铜雀台。《水经注•浊漳水篇》:“邺西三台:中曰铜雀台,高十丈,有屋一百间。”据史书记载:曹操临去世前,吩咐他的嫔妃说:“我死后,你们要住在铜雀台上,为我奏乐歌舞,要时时瞻望我的陵墓。”二乔,《吴志•周瑜传》:“乔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曰:“策从容戏瑜曰:乔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上面这些词语解释清楚后,这首诗如果仅仅从字面上解释是不难理解的。

周克光老师认为:字面解释,仅仅是诗最浅层次的表面解释,对于博大精深的诗词艺术,并未真正理解,因为这样的解释是基本上没有诗味的解释。更深层次的解释是联系各词的前言后语、各句之间的呼应关系,也就是说,还原诗的整体辞采章句,这样的解释才能品出一点诗味。否则,往往会曲解作者的诗意。如许彦周在他的《许彦周诗话》里这样评价:“杜牧之《赤壁诗》,折戟沉沙云云: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为杜牧诗作注的冯集梧批评了上论,他认为:诗不当如此论,此直村学究读史见识,岂足与语诗人言近指远之故乎。为什么他批评许彦周不懂得解诗,正是因为许彦周仅从字面解释去理解这首诗,不懂得其中的诗味,所以古板。连写现代小说的作家也讲究选择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去反映宏阔的社会场面,更何况大散文家杜牧的诗词呢!

杜牧这首诗是以小喻大、以个别象征整体。首先,二乔,姐姐是孙权的嫂嫂,妹妹则是孙权军队统帅周瑜的妻子。周瑜军队不被歼,,二乔决不会被曹操掳去,不会像甄后那样。更何况赤壁大战时,铜雀台还未面世呢!折戟,以赤壁大战留下的半截残戟,象征比喻激烈宏大的战争场面,是一个以小喻大的比喻。再说,赤壁大战在前,铜雀台建成在后,如果不对诗意进行深入理解,连逻辑方面也似乎讲不通。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直接从句意有机联系的角度来解释这首诗:“折戟沉沙铁未销”一支断了的残戟为什么能象征一场著名的大战役呢?因为它经过近七百年的自然侵蚀,仍然铁骨铮然,铿然有声,它自然是好钢打就的铁戟,然而这样的铁戟还是被打断了,可见战争中短兵相接兵器搏击的激烈场面,它使你仿佛听到冷兵器激烈撞击的铮铮之声。沉沙,断戟沉入江底,江水带着流沙静静地把它覆盖了。这个沉,赤壁战争的硝烟和喧嚣场面已经销声匿迹,沉静下来了,江水依样流淌,送走了漫漫近七百年的光阴。但赤壁之战并没有失去它胜利的光华,周瑜小小年龄便成就了他安邦定国的宏伟功业,他的事迹仍时时激励着无数的后来者,断戟还保持了它的铮铮铁骨,弹击一下还铿锵有声。一句诗,就把战争的激烈、历史的流逝轻松的表述出来。而且折戟、未销之铁,一句之中亦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互补相辉,令人读来回味无穷。

读者们认真做笔记

王夫之曾把近体诗结构一句起、二句承、三句传、四句合的机械结构讥为“村学究训童蒙”的道理就在这里。这一句一波三折,一句中起承转合都齐备了(因为铁未销就是未销铁,铁字前移突出了这句诗的句眼所在,一般句眼多是动词、形容词,这里“铁”表面用了名词但同时带有形容的性质。)而且各辞与下连贯,组成不同的起承转合内容与环节。这和世界跳水冠军的高难度动作与小童溪流戏水的样式、功力不可同日而语的道理一样。“自将磨洗认前朝”,“自将”暗喻一种珍重感,书僮仆人自己都不放心,亲自细细洗擦掉断戟上的泥沙,认出有前代铭文为三国时所制,以呼应题目定格为赤壁大战的遗物,借此引入自己对战争局势成败关键的感慨与评价:“假如周瑜得不到小阳春东南风的便利,火攻就不能成功,曹强孙弱的格局就不会改变,东吴君臣就会沦为阶下囚,二乔也成为曹操的战利品,与曹氏其他嫔妃一样被关到铜雀台了。”

其实本诗还有句意以外的第三种解释——意解。要破译,就要找到含有深意的关键性字眼。我注意到第二句“自将”的强调意义。在正常的情况下,杜牧捡到残戟,洗泥沙的事应交给书僮去做,即使自己去做,按诗题范围,也无必要特别强调自我,杜牧却恰恰制造了这个特殊,我们就明白了,作此诗的意之所在不在史而在自。把“自”与“铁戟”与“大战的辉煌”紧紧地扣在一起,暗度陈仓把自己引入到诗境。紧跟着的第三句尾字“便”。我注意到它是全诗最响的一个字,而且被安置在该句最后一字,所以音响效果尤为突出。同时,假如该句位置变一变,“周郎不得东风便”,平仄表达一样清晰,但与周郎的关系拉开了。“与不与周郎便”是全诗的表达核心,这个周郎,实质上是杜牧自己。这个东风,实质上是孙权,孙权把自己的剑交给了周瑜,周瑜可以淋漓尽致的发挥自己的才华。杜牧一方面对晚唐国势深深忧虑,另一方面确信自己具有削平藩镇、捍卫边疆、复兴大唐的才华。而“泽潞平,略如牧策”(《新唐书》)亦可确信他有“庙算”之才,而自惜长期沉滞在外,因此,明写赤壁周瑜,实对自己未得周瑜之便而吐郁闷之气。那么,折戟、沉沙、铁未销都具有其当代更深更痛切的含义了。杜牧自评己诗为“不古不今”,从内容角度说,就是指这一类诗了。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选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既然想为大唐的复兴建立一番功业,他自然十分关注牵涉到国家兴衰大势的事情,时时怀着诗人应有的忧患意识,关注过去、把握现在、预见将来。做到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而不是夸夸其谈,甚至空谈误国。这首诗体现了杜牧的忧患意识。华清宫,在骊山上,在开元十一年刚建成的行宫,最初叫温泉宫。天宝年间,改为华清宫。后来又扩建了长生殿,起名为集灵台,用来拜神。

现场座无虚席

“长安回望绣成堆,”长安,今天西安一带。《长安志》载:隋大兴城,唐曰长安城,亦曰京师城。回望,转过头去望。绣成堆,《雍大记》认为:东绣岭在骊山右,西绣岭在骊山左,所以又称为绣山,这是一说。但我们可以这样解释,绣,就是锦绣,可以比喻华丽的建筑,或是华丽的景象。成堆,一叠叠、一重重,连绵不绝。绣成堆,形容华丽的建筑连绵在长安与骊山之间,也可形容长安到这里是一片极度繁华的兴旺景象。也就是说,整首诗一开头就必须紧贴题目展开来读, “长安回望绣成堆” 可以解释成:从长安转头望过去,整座骊山华清宫重重殿宇掩映于锦绣花林之中,遮盖了整座山峦。但我认为按杜牧的风格,更偏向于这样的字面解释:长安回望,就是回望长安,在华清宫回望长安,花林殿宇重重叠叠,一片繁华景象。

“山顶千门次第开。”,“山顶”指骊山从山脚到山巅。在诗词中,经常有以全体代表个别,以个别代替全体的写法,这里是以部分代表全部,所以是从山脚到山巅。“千门”,千门万户。千门万户可以指城市的繁华。但这里千门万户是皇宫的代名词。大家到过北京的故宫,大小宫苑主轴、边厢、回廊、直道处处门户,所以千门是皇宫的代名词,这里特指华清宫,直接扣题。所以我说杜牧这首《过华清宫绝句》不会像初学者那么局促死板,先大处着眼,把华清宫置于与长安京城相望的大环境,写出盛唐气象的历史大环境,这样讽喻之笔使人更觉刻骨铭心的深刻,且非长安突出不了唐玄宗的历史责任。“次第”,一个接一个的连续性地。宫殿的别名和代名词很多,刚才说杜牧选择“张千门而立万户,顺阴阳以开阖。”的千门万户的缩写,“千门”是别出心裁的。“千门”二字上连“山顶”特指华清宫及其形势,下接“次第开”作为一个连续动作紧凑的对象,特指宫门,一词两用,这个手法在大诗人们的笔下是经常使用的,我称之为一箭双雕甚至一箭三雕。诗话词话里说的惜墨如金一般情况指的是诗中没有与诗意无关的多余的字,但对于诗坛高手来说,一字一词能多用更是惜墨如金的更高境界。“山顶千门次第开”,依山而建的华清宫的宫门一道一道地被迅速打开。第三句转入打开的原因和结果。

“一骑红尘妃子笑,”,“骑”这里读冀音,仄声,一个骑着马的人和他的坐骑的合称。红尘,骏马飞驰踢踏起的尘卷。一骑红尘,飞驰的骑士拖着一卷红尘箭一般奔来。四字看似简单,但你把它与首句联系起来想象,与次句联系起来想象,得到的是无限精妙的写作效果。回望长安到骊山的大道上,那一箭飞骑卷起的红尘还未消散,骑马的人已到达了山前,华清宫的千门,一扇扇沉重坚厚的大门才刚打开,那飞骑咻的一声已如一道闪电穿门而过,“次第”一词在两句连贯的意义,成了重门卫士与飞骑的高度默契的无数过程的显现。(莫非是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军事变故,飞递紧急的情报吧?)怎么华清宫的杨贵妃却在倚栏而笑呢?

“无人知是荔枝来。” “无人”,没有人。“知是”,知道是因为。“荔枝来”,进贡的荔枝已经送达了。没有一个人会推想出上面三句所讲的一切仅仅是进贡荔枝的地方把进贡的荔枝送来了。弦外之音是“真是太过分了!”这首诗的结句,是精妙的结句。姜白石在他的《白石道人诗说》中说:“篇终出人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这首绝句的结尾正是结句出人意表,飞速转换的图景至此戛然而止,收束有力。

关于这首诗,《唐国史补》说,杨贵妃出生在四川,所以她十分喜欢吃荔枝,岭南所产的荔枝,风味远远超过四川所出产的,所以每年日以继夜的连番转换飞马进贡,但荔枝成熟时刚好是炎热的夏天,过一夜就不新鲜了,后世的人都不知道这个事实。后人对这首诗所述所贡荔枝产地争论不休。

还有一个争论的问题是,夏天唐明皇与杨贵妃有没有到有温泉的骊山华清宫。周老师分析:按我的经验夏天泡温泉泡了以后,躺下休息,汗下如泉后,得到一种特别轻松的舒适感。但我认为,赏释诗词,除诗意所指外,其他都是次要的。诗人王维画过一幅雪里芭蕉图,谁见过雪中仍生意盎然的芭蕉?所以我认为,两个问题的争论与诗意无关。

关于这首诗,大概的解释就这样了。诗词大家,在用典的时候化典而用,对于读者,不知其用典,也能解释得通,但是懂得典故所在,就能对诗的内涵有更深的理解。仅从上述层次的理解,你是得到“怨而不怒”的感觉。但是“绣成堆”和“妃子笑”却是暗藏了西周亡国惨痛教训的典故。

周幽王灭了褒国,掳回褒姒作妃子,褒姒虽然非常美丽,但进入周宫后一直不笑,为了逗褒姒一笑,周幽王有一次在褒姒面前命人撕裂丝绸,褒姒冷笑了一下,周幽王以为褒姒喜欢听撕裂丝绸的声音,拿来很多丝绸在褒姒面前撕裂,褒姒始终不笑,这就是绣成堆视觉形象下的更深涵义。周幽王后来竟然烽火戏诸侯,虽然博得了褒姒的妃子笑,但后来犬戎真正来犯,烽火台的狼烟升起,诸侯认为是假警报,不再发兵,在骊山下,逃走的周幽王与儿子被追来的犬戎捕杀,褒姒被犬戎掳去,西周灭亡。如果单出现“绣成堆”或单出现“妃子笑”,你不会认为是用典,但两者同时出现,暗典就明确化了。而且典故的亡国悲剧也终结在骊山,西周的国都也在唐长安所在地附近。所以长安回望,不单是回望长安,而且是长安历史悲剧的回顾。唐玄宗没有吸取周幽王的教训,终于发生了安史之乱,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虽然杨贵妃李代桃僵,唐代国势江河日下。

因此杜牧这首诗不是温柔敦厚的怨而不怒,怨而不怒的表象下实质是愤懑的鞭挞。周克光老师禁不住感叹:小说散文有双线进行,谁知绝句仅二十八个字,杜牧也能双线展开双重抒情呢?可见唐诗宋词博大精深之一斑,怎不令人永远高山仰止地对待呢?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

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

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

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

参差烟树五湖东。


这首诗的情感特点是慷慨悲凉,但不是板起面孔慨叹,而是给人一种洒脱的风韵,字面很美,音韵铿锵。情感浓厚,句式跌宕,这是唐诗的特点。什么是句式的跌宕呢?这首诗前四后三的句法八句均如此,但除第七句第五字作为前四后三过度用了动词比较平顺外,其他七句以上四下三之间均以名词或数词修饰名词连结,这就在前四后三之间以一个小停顿作为句中的节,而且前四后三之间有个小大、暂恒、动静不同的转折,这就构成了句式的跌宕,以上可以作为有诗词写作兴趣的朋友们的启迪——近体诗句式如何达到坚挺的效果,特别是律诗,句上有节。

读者们与周克光老师交流心得

这首诗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问,杜牧时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宛溪,《通鉴唐纪》注:宣州东溪,在宣城东,今谓之宛溪。《一统志》记载,宛溪源出县东南峄山,流绕城东为宛溪,受石子涧诸水,至县东北里许与句溪合。城东北有敬亭山,风景秀丽,以致李白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之赞叹。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名诗人谢灵运,谢朓(李白所称的小谢)等均在这里做过太守。城中开元寺(本名永乐寺)建于东晋,杜牧在宣城时经常来此。流连赋诗,离开宣城时依依不舍,留下“谢公城畔溪惊梦”之句,这首诗立足水阁,俯瞰宛溪,遥观敬亭,有胜迹文物零落的慨叹。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文物”衣冠文物。文明高度的体现。开始,六朝繁华如电幻雷鸣,谢灵运、谢朓、范云等衣冠俊秀之士光采熠熠,横空出世,令读者眼花瞭乱,目不暇接。然而笔锋一转,如雷而降,如电而灭,草连空,一望无际的衰草,风中飒飒作响白草,而外边更无一物,一片衰飒景象,“连空”二字直接引入天空景致,这叫作句与句的勾连。“天淡云闲”,铺天盖地的肃杀景象忽然回归大自然的平静,从“天淡云闲”中你似乎感觉到宣城衣冠文物的风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谢灵运,“中间小谢又清发”的谢朓,历历在目,而一个“今古同”,“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慨又颠倒了作者风流雅淡的情怀。同什么呢?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诗人来到宣州,已经是第二次了。八年之间,人事变化感慨无限。以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时,杜牧曾在其下任职江西团练府巡官,“我初到此来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画堂檀板秋拍碎,一引有时联十觥”。重来时已衰老得“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对酒不敢起,逢君还眼明,云罍看人捧,波脸任他横。”所以“鸟去鸟来山色里”你可以理解为杜牧在水阁所看到的景致,但深一层看,“鸟去鸟来”实际上也是对自己八年来身体体魄变化的一种感叹,山色还是那样的山色,我当初像鸟飞离时思维是那么敏捷,歌吟起来技惊四座,喝起酒来十大杯连灌也是等闲事;现在我又如鸟飞回来了,但头发白了,年岁欺人,虽然见到你一时高兴眼睛暂时发亮,(也来聚会),但“干杯”已不敢站起来喝了,只好看别人捧大杯喝酒,旧时“两行红袖一时廻”,现虽对艺伎眼波脉脉含情的魅魇,却毫无感觉,提不起兴致来了。再深一层看,谢灵运、谢朓、范云、李白等前贤曾如鸟踪一样来到这里,但他们先后如鸟去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剩下的只是淡淡天色,悠悠云影,阴阴林色。“人歌人哭水声中”。“人歌人哭”用了一个典故《礼记•檀弓》:“晋献文子成室,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意思是说,晋献公文子建成了宫室,张老赞叹说:“多壮美啊!它那高大宏阔的建构;多华美啊!它那光辉璨烂的装饰。可以在这里歌酣宴乐,可以在这里祭祀成礼,在这里宴聚国宾和会集宗族绰绰有馀。”这典故暗寓了这里景色优美,人烟繁茂。上应题目“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歌哭”代表了喜庆吊丧,象征了人事代谢的过程。实际承上句“鸟去鸟来”所引起的感怀。夹溪而居的人们,在宛溪的流水声中,迎生送逝,喜庆丧吊的歌乐随水而逝。这夹溪而居之人,也包括了曾经过往暂时生活在这里的人,在这里高兴过,但都无可敌挡地在水流声中将人生的岁月消尽。下笔轻灵,而心情却异常凝重。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上联末三字不说溪涧,而说水字,这水声却自然过渡到千家雨,雨声也是水声,所以也是两句勾连的机关。关于这两句,余恕诚先生作了这样的解读,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但周克光老师认为,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渐……残照当楼。”恰恰写出了杜牧这一联的景致转换,虽然可以为“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但这种解法属于“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的解读。 “一笛风”,笛子声,在古人的诗文里往往表示一种哀婉的情怀。如李白的“黄鹤楼中吹玉笛”前提是“西望长安不见家”;“谁家玉笛暗飞声”引起的是“何人不起故园情”。边疆吹起的笛声——羌笛,更是如此。明白了以上这些,我们再来解读这两句诗。密密的秋雨声中,像深秋给上千户人家罩上了重重帘幕,一片迷朦;天边虽渐放晴,但已是残阳时分,落日的馀光映着渐渐黯淡下去的楼台影子,突然,随风送来了一阵哀怨的笛声(引起我无限的愁绪)。这就自然逼出下一联的惆怅意思来。悠悠的笛声使我生起了悠悠千古之情,引起了心底无限的惆怅。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惆怅什么呢?我的思绪一下掠过了六朝文物,飞越更古老的时代空间,想到了越国濒临灭亡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重新振兴,灭亡了吴国。但我怎么能见到范蠡这样的人物呢?(怎么履行到范蠡复兴祖国这样的壮举呢?)我只能痴痴地透过那高高低低的雨与落照间的烟树,东望范蠡之舟消失之处的五湖,痴痴地望,痴痴地等待。

周克光老师点评:全诗虽写宣州开元寺水阁的景致,但实际描述的是杜牧的心事,意欲复兴大唐皇朝的希冀,全诗美文,但诗骨崚嶒,苍秀入骨。虽然心情沉重,仍给读者以美的感受。为什么能这样呢?知其难为而不弃,知其不可为而欲为之,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赤!这就是杜牧的家国情怀。

读者们报名下次讲座

本期讲座采用现场讲授与网络直播同步进行的方式,吸引了近百位现场读者和七千多位线上听众参加。讲座结束后,大家意犹未尽,继续与周克光老师交流心得。许多读者纷纷预约报名下一讲,讲座得到广大诗词爱好者的肯定与好评。



下期预告

 第三讲:杜牧诗选讲 (二)

《金谷园》

《泊秦淮》

《九日齐山登高》

     时间:5月12日(周六)下午2:30-4:00

     地点:广州图书馆北9楼广州人文馆


欢迎关注广州人文馆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粤语音乐分享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