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新闻 >不好好学习,买东西可是要等双十一的哦~

不好好学习,买东西可是要等双十一的哦~

2021-09-11 22:04:13

今年的双十一似乎格外安静,根据搜索指数来看,从2016年开始双十一的搜索指数在逐年下降。


按此趋势,今年的热度应该也会呈下降趋势,但这不能说双十一会逐渐消亡,因为我们对于双十一的习惯也是造成搜索下降的原因之一。

 

双十一依旧是多事之秋,在这天酣畅淋漓地剁手,然后弹尽粮绝不得不靠朋友接济者有之。

 

因为男友没有把自己的购物车清空,大吵大闹把双十一真正过成了光棍节者亦有之。

 

于是我们就在这片喧嚣中被培养成了专业的“消费家”。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有些月薪几千的人却活得像月薪几万。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曹泽宇香港中文大学在读广院电视民工一个会讲粤语的东北小伙。





 我们其实远没有

想象中那般理性

 

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一个月薪与消费水平不平等的问题。

 

但真正的原因永远在人性,在于我们被利用的弱点。

 

我们都以为自己的消费是“理性的”,在淘宝上面左挑右选选了打折的爆款,我们出国之后仔细计算了汇率买到了一直很想买的包和名牌化妆品,熟练地计算着什么时候汇率比较合算然后来一场跨国旅行。

 

做完了这些我们会长舒一口气:“累死了,但是我省下了一大笔钱呢。”

 

但事实是,我们都被骗了。

 

当你买了你其实并不需要的东西时,无论这些东西为你“省”下了多少钱,你花出的每一分钱都在交着智商税。


 

资本主义的核心原则就是积累资本,资本家疯狂扩展着自己工业帝国生产出大量的商品,他们希望你最好把自己的全部身家都用来买他们的产品,哪怕食不果腹。

 

看到这里,你嗤之以鼻,我们怎么可能这么傻?

 

但你确定吗?还记得几个月前那支“可以用来测试男朋友是不是真爱”的YSL星辰口红吗?

 

消费主义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创造”你的购买欲望,甚至“告诉你”这些都是生活的必需品,甚至它把消费和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捆绑在一起:爱情、自尊、人生价值……


从之前甚嚣尘上的“世界那么大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每年都在更新的iPhone”再到那瓶“SK-II神仙水”,我们的人生就这样被一个个“必须拥有”所捆绑。

 

当我们激动又急切地一头扎进着这花花世界,在我们还不知道人生应该被怎样去定义,不知道什么是应该去坚持的,不知道什么是最宝贵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片由商品堆砌而成的琳琅满目与光怪陆离。

 


你在三里屯耀眼的阳光中从写字楼抬起头活动着发僵的脖颈,告诉自己今年要买一个Chanel眼影,明年努力给自己买一个Dior限量,却选择性地忽略了加班的黑眼圈。

 

我们为什么拼命去追求

这种月入几万的生活品质?

 

我们再从从个体的切片来看这个问题。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样的男生才配得上那些每天都活得那样精致的女神们?

 

朋友圈里,她们见多识广,频频出入高级场所,在窗明几净的健身房拍下曼妙的身体线条,只要有公共假期就一定可以发现她们国外旅游的定位。


 

但真正的答案往往很简单,她们只是用一切的精力去经营自己在社交媒体的形象罢了,为此甚至忽略了生活本身。

 

但嘲讽之余,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那些“朋友圈女神”其实也都是努力追求,认真生活的人,但就是这样一步步地活成了营销社交媒体教她们活成的样子。

 

这样的“朋友圈女神”不分男女。

 

为什么我们月薪3000却一定要去拼劲全力地维持一个不稳固的“月薪几万”的生活?

 

因为稀缺感。

 

那个为了买iphone卖掉了自己的一个肾的男孩为什么就甘愿这样毁掉自己的人生?

 

那是因为在他同意卖肾的那一刻,在他的思维局限中,他真的相信拥有一台iphone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了。

 

但现在的社会太逼仄了,我们被无数本不属于我们的欲望捆绑,这些欲望替我们定义了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人生,这些欲望限制了我们的想象,让我们忽略了生活的其他可能。


 

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机会去看到那个更大的世界,以为这些金光闪闪就是一切,于是拼了命地去成为那个物欲横流中的行尸走肉。

 

稀缺感

有什么危害?

 

为什么这么认真地生活的人却走上了这样自我挣扎消耗与挤压的道路,甘愿成为资本的牺牲品?

 

因为稀缺感干扰了他们的判断力。


 

这种稀缺感带来了一种“我配不上”的自我意识。

 

中国很大,有着我们无法想象的壮阔山河,也有着我们无法想象阴暗角落。

 

随手翻看社会新闻时,那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悲剧让我们叹息。

 

“杭州癌症男子不愿吸氧,只为给女儿省下两元钱。”

 

——他在癌症晚期的折磨中强打精神摆摆手对医生说自己能透得过气,不用吸氧。就这样让病情逐渐加重,女儿哭着对他说“一个小时的氧气只有四块钱啊”。

 

“63岁母亲跳楼,为了获得保险金给儿子手术。”


——她在临死之前都沉浸在幸福中,为自己终于“有用了”而高兴,她破天荒地地给自己煮了一顿饺子,然后从九楼一跃而下。只是她不知道的是,那份保单早已过期,也并不在保险赔付的范围内。

 

因为物质对他们而言就是稀缺品,他们虽然有大把的时间,但不知道如何使用,也从来没有机会感受到自己的时间是“值钱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会认为牺牲自己的时间,牺牲自己的情绪,甚至残害自己的身体来获得物质是一件“合算”的交易。

 

他们觉得把人生中大好的有无限可能的青春时光放在追求一个个被创造出来的欲望上是值得的,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未来还可以有另一种可能。

 


那个农村的少年不相信自己这辈子能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得那个梦寐以求的iPhone,于是他的面前只剩下了卖肾一条路。

 

那无数次重复着的“我不值得”是最可怕的,造成了我们决策的选择性失明,哪怕机会近在眼前也不敢去争取,最终会在自暴自弃中在无数次的哀怨中幻想着那个“总有一天”。

 

稀缺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诅咒,一种根植于脑中的思维定式。

 

这种局限性是最难克服的,但也是最容易改变的,一次思忖,一瞬的顿悟,一个从别处听来的故事都可能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看过这篇文章,能让你在剁手前能从稀缺感的角度思忖一番,也就不枉我写此文的初衷了。


今年双11你手还剁不剁?

写下走心评论或今日职场感悟

明天你也能上领英日签





LinkedIn招聘实习生啦~


社交媒体达人、文字狂热爱好者、脑洞如黑洞的蛇精病……通通到我们碗里来!后台回复关键词“招聘”获取职位信息。


LinkedIn欢迎你的加入!~~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曹泽宇香港中文大学在读广院电视民工一个会讲粤语的东北小伙。

本文图片来自pixabay.com。为非商业用途使用,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wechateam@linkedin.com获取更多信息。

©2017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粤语音乐分享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