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新闻 >【粤人情歌96】柳青娘和白素贞,同仙不同命

【粤人情歌96】柳青娘和白素贞,同仙不同命

2021-09-08 19:40:28


香港人爱看粤剧,近年更是“古老当时兴”,又演起古腔粤剧来。继去年的香港中国戏曲节推出了古腔粤剧《六郎罪子》之后,今年的戏曲节继续古腔遗韵,又上演了改编自古腔八大曲的《辨才释妖》。


这是一个和尚降妖的故事。与《白蛇传》不同的是,辨才和尚没有拿座塔镇妖,而是经过一番“思想教育”后超度了妖。被妖蛊惑的县令公子,也迷途知返,立誓考取功名。


这种带有“封建意味”的立意,和考究的咬字、雅致的过门一样,同样是古腔八大曲的特色。尽管和现代观众的价值观有一定的隔阂,但重唱古腔的意义,并不在于看几百年前的传说合不合理,而在于像保留教材一样,保留古本戏剧的形态。



恽寿平春风桃柳图


① 这个小生也挺薄情的


《辨才释妖》这个故事讲的是:宋代钱塘县令之子陶凤官在西湖游玩时,以柳树为题作诗,令柳树精柳青娘触动春情,暗随公子回家。公子夜读,在书桌旁昏睡,梦见美人,原是柳青娘化身,与之媾和。不久公子一病不起。县令夫妇请苏东坡帮忙,到西湖龙井寺请高僧辨才下山救公子性命。辨才和尚来到陶府后花园,登坛施法,宣来风、调、雨、顺四大金刚降服了柳青娘。柳青娘哭诉修成人身之不易,请辨才和尚超度。辨才向柳青娘宣讲佛法,然后以净水将其超度,柳青娘领受净水,化作青烟随风而散。陶公子病愈,安心读书赴考。虽然柳树精没有像白蛇娘娘那样被雷峰塔镇住,然而她比白蛇更可怜。在这个故事中,柳树精的形象是苍白的,随随便便就来了,几个回合就走了。作者没有把她塑造得像白素贞一样令人怜爱及敬重。作者的立场依然是妖精不应和人搀和,幸亏有和尚在保护那些受到迷惑的人。邪不胜正,妖终究会败下阵来、落荒而逃的。


那个县令公子陶凤官的人物形象也很单薄,当和他恩爱过的柳青娘被和尚打跑,他一点也不心痛,还连连叩谢,并发誓要考取功名报答父母。


这小生真真薄情得很!柳树精并未害人,若说欢爱一场也是害,人间多少男子等着被妖精害?


从作品来说,《辨才释妖》这个故事并不动人,没有审美,没有人情味,只有封建礼教。相比起来,《白蛇传》的经典,正在于这部作品的解放。



古腔粤剧《辨才释妖》海报


② 古腔的意义,教材大于审美


八大曲的生命力不长,并非仅仅是因为古腔语言的局限性,与其主体内容及价值观也很有关系。


去年演出的古腔《六郎罪子》,场面比《辨才释妖》要热闹些,情节也曲折些,但故事同样不讲究合理性。《六郎罪子》源自传统“大排场十八本”,讲述杨宗保与穆桂英在穆柯寨成亲,杨六郎以临阵招亲之罪将儿子杨宗保绑在辕门候斩。佘太君、八贤王先后来求情,佘太君跪在尘埃地,八贤王细数当年恩,均被挡回。幸得穆桂英献上降龙木,请破天门阵,救下杨宗保。此戏中,穆瓜是穆桂英的侍女,虽不是主角,却有一段重要的“穆瓜腔”。穆桂英要献降龙木,穆瓜先行下山打探。穆瓜边走边唱,唱腔活泼跳跃:“一步步,步一步,一步一步步步急。走如飞,不觉是,来到了辕门之地……”唱词简单,但演员身段轻盈,表情生动。很多观众看《六郎罪子》,除了欣赏情绪复杂的“罪子腔”,也喜欢俏皮轻松的“穆瓜腔”。



古腔粤剧《六郎罪子》剧照


这次的《辨才释妖》,是已消失的行当——“公脚行”的担纲戏。罗家英的“老喉”很耐听,沙哑中颇耐咀嚼。身上、脚下功夫也好,一段“坐无影凳”的表演,令人大开眼界。


在去年的“岭南余韵八大曲”演出中,著名香港粤剧演员阮兆辉先生演唱《百里奚会妻》时也使用了“公脚腔”。公脚行当主要饰演身份卑微的老年男性,讲究收声归韵,行腔以低音为主,沉郁苍凉,配合独特的身形台步,十分有味道。


罗家英认为,古腔粤剧留给当代的作用,是教材大于审美。“作为二王系的唱功,有很值得学习的传统粤乐理论。比如‘二王霸腔煞板’、‘霸腔二流’怎样过门。‘二流合上’中的合可以唱尺或工,士可以唱工或五。‘二王慢板’过门可以过一板一叮的,这些都是现代粤剧少见的。剧中‘请神’那段‘西皮慢板’用‘追贤’快二王序当‘西皮过门’,相当讲究!我们把八大曲改成一台戏,只不过找段情节來展示粤曲基础教材。剧情其实也可以重现改编。古戏新编一直是粤剧的传统,但也正因为这样,很多旧戏、旧排场慢慢就没有了。我们编曲的时候,也删去了一些紧跟武戏后面的拉腔,给演员留点气。其实一间古老的大屋,和现代的家具、电器、门窗,也是可以并存的。我们作为粤剧演员,能把这些古老的教材搬上舞台,心里觉得很荣幸。”


饰演柳青娘的郑詠梅也说:“排这场戏,从情节、舞台、到服装,其实都没有范本。八大曲本来是用来唱,不是用来演的。以前的玩家用来玩很长很长的过门,玩得很过瘾。但是用来演出,本身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我们尽量保留八大曲的风味,又作出了适当删减,让观众看起来不太闷。”



古腔粤剧《辨才释妖》剧照,辨才和尚以净水超度柳青娘


③ 古腔玩家喜欢的是字正腔圆、韵味醇厚


据《粤剧大辞典》介绍,古腔的界定是比较模糊的,只是20世纪30年代后粤剧戏班约定俗成的名词。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广州一口通商,商贸繁荣,带旺了娱乐业的发展,外江戏班纷纷入粤。图为1852年广州河南码头装运茶叶的盛况。


过去传统粤剧演出使用戏棚官话,是中州韵。乾隆年间,广州一口通商,娱乐业繁荣,外江戏班纷纷入粤淘金。由于看戏的多是北方来的官员和商人,粤剧基本以官话演唱,以梆黄为主要唱腔,以牌子和小曲过场。其后,本地班取昆、弋、湘剧种之长,融入木鱼、南音等广府说唱文学,以广东风物和人情为素材,填写2000多种曲牌,才渐渐发展出粤剧的地方特色。



广州梨园会馆旧址,位于现在的解放中路魁巷内,在外江班时代,粤剧是以官话演唱的

  

官话与广东观众在语言上有天然隔阂,上世纪20年代开始,粤剧逐渐改用白话演唱。粤语声调低沉,下行浑厚,音软意长,更能与本土观众产生共鸣。但是,官话声调高亢,一些铿锵悦耳的专腔和抑扬顿挫的“口白”、“叫头”,以及戏中表现人物气势、风度的段落,用官话演唱更有效果,更能体现传统粤剧古拙炽热的特色。于是很多老演员仍然保留官话。白驹荣演《泣荆花》,上场自报家门,先用官话念“小生梅玉堂”,然后用白话念“恶弟不仁,迫分家产”。这种处理方式也出现在罗品超的《五郎救弟》中。罗品超认为,官话在特定的语境中更有霸气,如“大碗酒,大块肉”等口白,用白话念太斯文,不够威风。


对于这些半官半白的唱腔,一些年轻演员听不懂,向前辈请教,前辈往往以“古腔”二字概之。通俗地说,在如今粤剧演出中,凡用戏棚官话演唱的段落,都可称为“古腔”,其特点是字正腔圆,韵味醇厚。还有一些特殊的唱腔,虽然用白话演唱,但行腔技巧仍然保留官话的发音方式,也被称为“古腔”。



粤曲八大曲之《百里奚会妻》曲本


八大曲是早期粤剧“大排场十八本”中的精彩唱段,从清代开始,在广东本地班的唱功戏中积累而来。以清唱见长,少动作少念白,用官话演唱。八大曲保留了粤剧梆黄的许多古老曲调,形成了不少“专曲专腔”。如“罪子腔”、“祭塔腔”、“漂母腔”等。音乐以“五架头”拍和,有二弦、提琴、月琴、三弦和掌板,包含不同的板面、过板和过序,有严格的规矩法度。八大曲多是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有《弃楚归汉》、《辨才释妖》、《六郎罪子》、《鲁智深出家》、《附荐何文秀》、《雪中贤》、《百里奚会妻》、《黛玉葬花》。八大曲文辞婉丽哀怨,在流传过程中,曲目和名称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动,口耳相传,因情境而变。听众对这些故事耳熟能详,能从情节的追随中分出身来,沉醉于演员的腔调和情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开始从官话转为白话演唱,八大曲也渐渐失传。





古腔粤剧《辨才释妖》的谢幕现场



2015年7月10日《新快报》【粤人情歌96】


今日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粤语音乐分享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