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新闻 >众议 | 推普潮下,粤语文化何去何从?

众议 | 推普潮下,粤语文化何去何从?

2020-10-08 04:47:30


你今日讲咗白话未?


引子:不妨从一个段子开始


知乎的“方言文化”话题下,有一个经久不衰的问题:有哪些因为方言导致的误会?


一位知乎用户如此答道:


“走在路上,南京舍友问现在几点了。


我看了看表,跟他说:‘十二点四个字。’


舍友顿了顿,等了几秒,问:‘哪四个字?’”


这大概是一个能使广东人会心一笑的回答。


所谓的“四个字”,指的是钟表上分针所指的数字“4”。十二点四个字,即为十二点二十分。这一受粤语表达方式的影响而形成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似乎是为广东人所独有的


当我们谈粤语时,我们在谈什么?或许是典雅宏美的粤剧,曲牌悦耳唱腔宛转,唱词华丽服饰精致。桌前的老式收音机咿咿呀呀地唱着,唱声与窗外斑斑驳驳的树影交叠,构成了童年时分最为纯粹清澈的记忆。粤剧如滔滔江水般,流经漫长岁月,几多波折,几多欢腾,却始终奔腾不息,壮丽依旧。


粤剧


或许是教人捧腹的情景喜剧,几句粤语夹杂着各地方言,摩擦出火花也碰撞出趣味。晚饭后家家团坐看《外来媳妇本地郎》,观市井小民的行为做事,市侩却又亲切万分。寒暑假午后轮番播放《乘龙快婿》《七十二家房客》,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竟显得如此饶有趣味。


外来媳妇本地郎全家福


或许是新鲜活力的港剧港乐,从《金枝欲孽》《溏心风暴》到《冲上云霄》《使徒行者》,从张国荣、梅艳芳到陈奕迅、杨千嬅——时代在变潮流在变,“后黄金时代”的今天,香港文化也许早已辉煌不再,却绚烂依旧。


不可否认,一百个人心中大概有一百种粤语的表现形式。粤语文化之于广东人,恰如地下深根之于枝头新绿。一代又一代的广东人,从粤语文化中汲取养料,在祖国东南一隅扎根,抽枝发芽,生生不息。



推普潮下,语言的碰撞与交融


提起粤语,就不得不提及普通话。


上海有“侬”与“阿拉”的上海话,湖南有隔个山头各不同的楚国乡音,东北有“俺”的豪爽大气……粤语不过是广东的方言,却因推广普通话浪潮的涌入,使其与普通话的矛盾格外突出。


早在2010年,为迎接亚运会,,不想一石激起千层浪,“粤普之争”的声音纷起。


推广普通话的出发点并无大碍。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从北疆到南海,从西陲到东海,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使汉语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分化。


方言,能生动有趣地反映出当地人们的生活状况、思想态度以及文化习俗,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交流与沟通的范围。为缓解各民族交流时“鸡同鸭讲”的现象,推广普通话便显得极为必要。


时至今日,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据2015年9月第18届普通话宣传周公布的数据,普通话在全国的普及率高达70%,“人人学讲普通话”成为了现实。


但正如一枚硬币有其正反两面,推普潮下普通话与粤语的矛盾也愈发备受争议。学校贴上了“请讲普通话”的标语,平日课堂和课余交谈中普通话的身影日渐普遍,大多数孩子们和年轻人学会了普通话,却丧失了对粤语的听说能力。


不得不承认,粤语确实日趋式微——现在的我们,又有多少可以说一口地地道道不夹杂几个普通话发音的粤语呢?又有多少可以随口说上十来个粤语俗语歇后语?


但愿在不远的将来,粤语的传承棒不会在我们这一代丢失。

除却交际工具的功能之外,语言还象征着区域文化。粤语脱胎自古汉语,保留了其一部分的特征,发展到今天已自成一派,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音调和文字系统,并且依旧源源不断地得到词汇方面的补充。


大部分岭南文化的分支,如粤剧文化、港乐文化在当下的发展和繁荣,无不正基于粤语的传承和发扬。值得一提的是,早在数十年前,kungfu(功夫)、dimsum(点心)、yamcha(饮茶)这些源自粤语的词语,就已经作为李小龙电影和岭南早茶文化的附属品,把粤语文化和中华文化带向世界了。这些语言文化以及语言文化衍生物,至今依旧非常鲜活,仍在充满生命力地演变。


广东著名点心——虾饺


正所谓“饮水思源”。对于人类而言,沉淀下来的各个文明、文化,从来都宝贵得多,也有价值得多。在方言日渐式微的今天,确实有理由担心,有朝一日戏曲、民俗的文化传承会随着方言的遗失而难以为继。在拆毁的古建、灭绝的物种之后,我们到底还需要多少的反思和教训?


2017年1月10日,广州五羊小学推出粤语教材,这标志着广州第一本小学校本粤语教材的面世。自此,粤语教学终于走向了标准化、规范化。


粤语和普通话,仍在交融着,碰撞着。所幸的是,亦有不少的有志之士在行走着,思考着。



保护粤语文化,我们需要做什么?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近年来,广东的南北交流愈发频繁,人口流动日益加快。若一味沉浸于方言中自娱自乐,无异于刚愎自用、画地为牢,并不利于广东的长远发展。,普通话和粤语孰是孰非的问题长期争论不休,二者总是存在非此即彼的对立,可同是脱胎于古汉语的两种语言,为何不能是共生共荣的关系?


推行普通话和保护地方语言并无冲突。相反地,于大家而言,这不过是在原有基础上另建一座沟通的桥梁。遇见外地人,来上几句流利的普通话,拉近彼此的距离;碰见老乡,不妨操起亲切的家乡话,寻觅故乡的味道。


广东本土电视剧——七十二家房客


普通话与方言应是并行不悖的——它们都源于生活,又交集于生活,并最终如水乳交融般熨帖契合。


所以,盲目地反对普通话抑或是抵制推普行动并无意义。认识粤语背后的文化底蕴,了解粤语俗语歇后语,推广粤语趣味知识,若是有兴致的话则品品粤剧听听港乐,这比任何激进冒险的行为都来得更为有效,也更有价值。



港乐相关资料


几年前一个名为《舌尖上的粤语》的视频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其中有一段话讲得相当在理:


“试想一下,如果世界上人人都穿着一模一样的衣服,吃着一模一样的食物,讲着一模一样的语言,那这还算得上是一个世界吗?正是因为有差异、多元化,这个世界才会如此美丽。


而中国,正是因为有着各种地方文化、民族文化,所以才能够在数千年里一直迸发光彩。保护粤语,尊重中国大地上每一种语言,就是在延续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命脉。”



保护粤语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你认为该如何处理

普通话与地方语言之间的关系?

我们需要你的观点。



1、短篇评论


在公众号后方留言,我们将选取其中的精彩评论,刊登在年度刊物《屋檐》上,作者将获得小礼品。


2、长篇评论


要求800字以上,凡来稿皆有活动证明,优秀的篇目将有机会参与评奖,并刊登在年度刊物《屋檐》上。


以word文档的形式发去邮箱:scautxs@sina.cn,统一将文件命名为“《众议》征文+文章标题+作者”。


电子版格式要求为:标题字号为黑体小二,正文字号为宋体四号。


来稿请在文章末注明作者姓名、学院、年级、班级、联系方式(长短号)、邮箱、宿舍地址。


统一评论截止时间为11月25号。

编辑 / 禾火

责任编辑 / 叶宜生

作者 / 程千晔

图片 / 网络、校通讯社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粤语音乐分享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