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机型选购 >假期结束了不想上班/上学是我懒吗?

假期结束了不想上班/上学是我懒吗?

2021-09-05 01:34:39


在对假期的热爱上,我想不管是上班族还是学生都是一样的,难道人天生就是懒惰的吗?

知友 @Owl of Minerva

现实问题的复合型很强,我并不打算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只提供一些视角供参考。

01

懒惰并不存在一个严格的定义


当我们说某一个人很懒惰,或者自己很懒惰的时候,我们通常并不是指这个人的生理和精神状态出了问题,而是在相对意义上的认为这个人没有积极地把事情做的跟别人一样的好,或者是跟自己所预期的一样好。是一种没有达成目的,而找不到具体原因的状态。


「懒惰」在这种情况下只是归因时的最后选择。被描述为懒惰的人,或者某个人在某一时期的状态,就像有的人高有的人矮一样,是各人表现出的性格特质,并不直接影响 TA 的身体功能。


「懒惰」通常是一种表现,而不是「问题」的根本原因。实际上,缺乏「动机」可能解释大部分的「懒惰」。对于同一个任务,积极的人跟懒惰的人对这件任务的价值的评估非常的不同,实际上这是动机的重要定义,而「动机」跟「性格」有紧密的联系。


比如,一个优秀的学生,可能被选拔到需要面对更复杂问题,从而需要更多努力来面对困难的环境,如果 TA 再次证明自己优秀,就可能被进一步的选拔。


这种情况只有 TA 内在的动机足够才会实现,一些缺乏动机的学生,可能故意考低分来避免进入需要更加努力的环境。而这是符合基本人性的,关于这一点,在后文中会有详细讨论。


更平常的是,人不能做到一些事情的原因,在于缺乏所必须的一些能力或技能,这一点就显得更加隐晦,从而被经常的忽视。


技能掌握不够熟练或根本上缺乏的人,在执行相应任务时候需要面对更多压力,这在外人看来可能就是 TA 根本就没有去尝试所需要做的事情,也就是「懒惰」


有一些人格障碍可能也被误认为是懒惰。比如依赖性人格或依赖型人格障碍(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 DPD),这些人倾向于依赖于他人满足自己情感需求和生理需求,在没有他人极多的建议和保证的情况下,没有足够的能力做日常决定,只有少数的人可以达到正常的独立生活的水平;


回避型人格障碍(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APD), 这类人因为害怕在别人面前丢脸,害怕别人的评价/评估/批评,倾向于降低与人社交的机会,有些患者会幻想与他人拥有完美、被爱和被别人接受的关系,不过因 TA 们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这些关系,所以并不主动去追求,TA 们只有在确信不会被拒绝的情况下才愿意与人建立关系,并只关注自己的缺点,经常贬低自我这类人可能需要咨询以解决自身的问题。


02

人倾向于节省能量(「懒惰」)

的解决问题方式和生活方式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在人类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受到饥饿的威胁,简单来说就是摄入能量不足。因此能通过节省能量的方式做到同样的事情,对人类的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具体的,比如人体的运动控制。人的身体很复杂,具有很多的运动自由度,对于要执行的动作任务通常的自由度是冗余的。通过多次执行同样的任务,执行该任务的特征就会通过复杂的反馈来产生一定的变化。



在执行任务的精度提高的同时,动作涉及的自由度也会降低,这提高能量利用效率,这是一种得的懒惰

此外人的眼动控制等特征也与此类似。实际上,人体在解剖方面,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也因为这种节省能耗的「懒惰」产生了一系列的解剖变化[7]。以耐力跑(Endurance Running, ER)为例:

人双足行走/跑动,这是人类相比于所有其他物种(四足行走)的巨大优势,这是的人在耐力跑中的能耗降低,同时增加耐力跑的持续能力[8]:

因此,在运动方面,「懒惰」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考虑到「懒惰」的巨大好处,可以推断地认为,在其他很广泛的方面(生活方式等),以「懒惰」来节省能量,也是合理和必须的。


03

 「懒惰」与「动机」


先看一个动物实验:通过多代的选择性孕育,可以培养出两种大鼠,高自主性运动大鼠(High Voluntary Running, HVR)和低自主性运动大鼠(Low Voluntary Running, LVR), 前者每天耗费在跑轮上的时间比后者多的多:


可以认为前者是极为勤奋,而后者是极为懒惰的。在阻塞了前者的 μ- 阿片受体(μ-opioid receptor)之后,也就是阻断了多巴胺的作用,可以看到前者的运动距离缩短,变得「懒惰」了。

而多巴胺被认为跟奖赏有直接关系,从而激励动机。 结合第 2 部分的内容可以发现,「懒惰」、缺乏「动机」是常态,作为「懒惰」反面的「勤奋」才是需要驱动

04

休假,一个「懒惰」模型


很多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假后再回到工作,会发生「节后综合征」(Post-Vacation Syndrome, Post-vacation blues)的状态,指的是在这个时间发生的情绪低落等体验,不过,这并不是一个被承认和严格定义过的精神「疾病」。但是它给我们检测「懒惰」对人的影响提供了完美的模型——人在休假中通常精神更放松,处于缺少动机和奖赏刺激的状态。



与预期相反的是,长时间的休假(两周)后回来工作的第一天(上图中Time 2)人的情绪衰竭水平(悲观、沮丧、抑郁、无助、无望、消沉)是最低的,而工作投入水平是最高的。


这证明了休假的作用,从而也说明节后综合征不是一种典型的状态,大部分人能很好的从休假的长期「懒惰状态」很快地调整到工作状态


少数人经过假期之后会感受到严重的不适,主要原因在于 TA 的假期期间缺少刺激——宅着什么事都不做/不愿意做,这让人感到难受从而陷入恶性循环——长期的「懒惰」并不是让 TA 感到良好,而是难以做出第一件改变这种状态的事情:缺乏做它的动机(没有社交联系),要改变状态给了人以很大的精神压力。


长期的「懒惰」没有让人感到释放、轻松等,因此并不是「上瘾」。而是相比于改变所带来的压迫感,当事人更愿意保持这种低动机状态。

知乎实验室热门文章


「小姐姐」这个词语为什么会流行?

在猫看来,人是又大又蠢的猫,而狗却知道人和自己不一样

怎么避开贩卖焦虑恐慌、偷换概念的毒鸡汤?


文末彩蛋


思考问题没有效率怎么办?长按扫码关注「知乎实验室」,回复「思维导图」即可获得获取思维导图的使用技能哦~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有趣的「知乎」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粤语音乐分享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