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机型选购 >三元及第粥成日食,但三及第文你又听过未?

三元及第粥成日食,但三及第文你又听过未?

2021-06-25 03:51:01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几个星期前我们曾经写过西关老字号醉琼楼暂停营业。


▲点击图片即可回顾原文


老字号因不可抗力而不得不暂时离开,固然令人叹息,但它贴出的「三及第文」启示引起不少人关注,据醉琼楼创始人萍姨所讲,此启示是她的孙子撰写。



之后有自己友私信我们,希望我们可以科普一下「三及第文」,所以今天就讲一下这种极具广府特色但已走向消逝的文体。


关于三及第文,你应该要知道什么冷知识?(本文又名《如何在朋友面前装作有文化地科普三及第文》)



文章那么长,你可以看完算我输!


1.三及第文就是一种三语混合的文体


所谓三及第文,其实就是一种文言文+白话文+粤语三者混合而成的文体,就是一段话之中夹杂文言、白话、粤语的词汇及语法。


就以醉琼楼的启示为例,从中抽取任何一句话来细看都是三语并存。


两代人耕耘、虽有千般不舍外力既至,亦不候我等惊愕嗟叹


(红色为粤语,蓝色为文言,其余则为白话文,下同)


尽管几种语言文体混杂其中,但广府地区的人读起来基本上毫无困难,甚至会觉得朗朗上口,灵活生动。



2.「三及第」的盛行,最功不可没就是一份只存在两年的小报纸


关于三及第文的源头,众说纷纭,难以追寻,但可以确定的是,明清时期,广东地区已出现类似三及第文的文学作品、说唱曲艺,但未形成风潮。


直到近代,为动员社会推翻清政府,鼓舞民心,地方语言与报刊慢慢融合,新闻报道、副刊文艺中开始出现粤语。


一个名叫郑贯公的香山人,1905年在香港创办《唯一趣报有所谓》(简称《有所谓报》),成为香港首份粤语入文的报纸,才有了后来三及第文的流行。



可惜的是,郑贯公在次年染上瘟疫逝世,《有所谓报》走向衰落,最后《有所谓报》支撑了两年就停刊了。



3.三及第文当年在香港流行到什么程度?几乎大大小小所有报纸都用它


在四五十年代的香港,无论大众化报纸还是街头小报,都有大量的文白粤夹杂。不少三及第文大师均在这个时代诞生,这段时期出版的书籍都是浩浩荡荡的三及第文大军,销量极其可观。



一个叫金圣叹的湖南作家(原名程靖宇)去香港时,曾在香港茶楼餐室内目睹一奇景:人人都拿着一份《新生晚报》,专心致志地阅读一个叫《经纪日记》连载专栏。


他拿来一看,发现小说中夹杂了不少粤方言,也有白话文和文言的成分,看得他似懂非懂,后来他才知道这是三及第文。



《经纪日记》正是当年三及第大军中的佼佼之作,是一本折射当时香港社会人生百态、生活文化的日记体小说。你们猜当年《经济日记》读者有多少?


反正我只知道金圣叹形容为——“文人学士,商行伙记,三百六十行,几乎包括香港的各色人等,都人手一篇



补充一点,广州也曾有报纸使用过这种文体,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内地规范汉语用法,三及第文使用范围越来越窄,三及第文只能在香港地区发展。



4.三及第文这个名字确实和你经常吃的及第粥有关


及第粥很多人都吃过,就是猪的内脏和瘦肉丸一起煮的粥,由于粥中有三种猪的材料,后人又称之为“三元及第粥”,同理,人们将文言文、白话文、粤语混为一体的文体比喻为「三及第文」


▲网络图片,幽默形象诠释三及第文和三元及第粥的关系



5.关于三及第文的争议很多,但不可否认它兼有文言文的凝练、白话文的易懂、粤语的灵活。


虽然三及第文曾如此辉煌,但它其实也有不少争议,喜欢它的人把它捧到神坛,讨厌它的人视它如糟粕。


在某一部分文人眼中,这种三及第文是不伦不类的杂交产物,几种语言的混合起来,如果用之得当还好,如果用之不当,可能就会变得异常粗俗。



但就如研究三及第文的黄仲鸣博士所说:“粤语书写不一定粗俗,最重要看内容”,评价文章或作品的雅俗,不应纠结于它的语言文体,而是创作者的心思和内涵。


而且三及第文确实兼有文言文的凝练、白话文的易懂、粤语的灵活,若无它诞生,三及第大师们的佳作又从何而来?


▲作家高雄及其作品《经纪日记》


比如高雄先生的《经纪日记》,尽管使用三及第文,但放到现在阅读依然没什么障碍,文字依旧生动有趣,读来铿锵有力。


不料人衰鬼弄灯,米少饭焦,四圈未完,已输二百元,袋中数目,已差不多,势色唔同,想话松顶,老孙曰:『岂有打四圈便走,怕老婆?』出来捞不能唔化,惟有再执位


(以上文字节选自《经纪日记》,描写主人公打麻将的场景)


有趣的是,现如今香港媒体也有一种新三及第文,指的是新兴媒体喜欢用书面语、粤语、外语混合的文体(比如乌 sir sir),很多旧三及第文人很厌恶这种新三及第文。


以前旧文人看不起旧三及第,现在旧三及第文人看不起新三及第文,历史果然是个循环。




6.三及第文,一种输给时代发展的文体


有学者是如此形容三及第文,它是中国书面语从文言文过渡到白话文过程中的自然产物。


它之所以盛行,同那个年代的特殊性息息相关,在动荡的年代,人口流动性强,组成复杂,即便在一个小小的广府地区,也流行几种语言。


而报纸使用三及第文可以令自己更贴近大众读者,最大化满足底层人民的阅读需求(因为当时受过高等教育,能看懂深奥文言文的人很少),就如现在媒体也会加入一些网络用语来贴近年轻人。




可惜的是,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长盛不衰,随着新时代发展,新一代接受古文教育也仅用于考试,老文人又逐渐老去,三及第文一步步由盛转衰,在生活和媒体中都走向销声匿迹。


旧三及第文的离席,意味着属于它的时代已经逝去,现在还想寻得三及第文,除了博物馆资料,恐怕就只有老一辈人的口中之言。


(小编才疏学浅,文中如有错漏,还望指正)



各位自己友,

你身边有人还会讲三及第文吗?

你还想我们以后科普什么广府文化?

在评论区写下你的想法


先不要关页面!


在广州或者周边城市,

美食探店、展览、话剧、音乐会、

创意市集、农家乐、爬山、古镇、

亲子度假……你有什么好推荐吗?


点击原文填写推荐表格

分享你周末的好去处,一旦入选

就有机会获得阿咩精心挑选的礼物!


PS

即便没有入选,只要参与填写了,

就能获得羊记杂货铺无门槛优惠券哦!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粤语音乐分享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