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资讯 >学术论坛 | 田源:网络流行语中方言成分的生态语言学观照

学术论坛 | 田源:网络流行语中方言成分的生态语言学观照

2021-06-19 23:52:22

       作为2016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的"蓝瘦香菇",典型地体现了汉语方言对网络语言的影响。综观近年来的网络流行语,网络语言以方言词语的直接借用、词语谐音、句式借用和句式缩略等方式吸收汉语方言中的语言成分。这是保持其作为一个语言生态系统的鲜活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的重要方式,进而丰富了整个语言生态系统。 

一、从“蓝瘦、香菇”谈起

每逢岁末,海内外许多华人机构和组织纷纷开展“网络新词”“年度十大流行语”“十大热词”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以挑选最能反映本年度世间百态和热门事件的网络用语。其中影响最大的包括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人民网联合主办,众多网友共同参与的“汉语盘点”和《咬文嚼字》杂志组织的“年度十大流行语”等。

其中颇有画面感但初见又不知其意的“蓝瘦香菇”,几乎在所有榜单中都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一时间颇有霸屏之势。据百度指数显示,“蓝瘦香菇”于2016年10月9日第一次出现,当天搜索指数为22 856,到10月12日已达到最高值822 537。截至12月15日,新浪微博平台包含“蓝瘦香菇”的信息达到6284.6万条,用“蓝瘦香菇”命名的相关用户5885名,相关话题68个,其中话题“#蓝瘦香菇#”阅读量达到2.8亿次。百度百科收录了该词条。

“蓝瘦,香菇”指“难受、想哭”的意思。源自2016年10月,广西南宁一小哥韦勇失恋后所录视频:“蓝瘦,香菇”,本来今颠高高兴兴,泥为什莫要说这种话?蓝瘦,香菇在这里。第一翅为一个女孩屎这么香菇,蓝瘦。泥为什莫要说射种话,丢我一个人在这里。”因广西壮语里面的发音没有翘舌音和送气音,“难受,想哭”就变成了“蓝瘦,香菇”。

“蓝瘦香菇”这类源自方言的词语成为网络流行语并非首次,微信公众号“锋标”2016年11月12日发表《10年来,红极一时的25个方言流行语》一文,简单梳理了10年间来自于方言的网络流行语。

二、地域方言进入网络语言的形式

在当前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网络语言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而流行,是“服务于特定社会群体、流行于网络交流社区的社会方言”(刘全明2003)。广义的网络语言,指的是“包括电脑和网络术语、以及网民在网络交际中创造和运用的词语、书面符号和特殊表达方式的一种语言变体,一种社会方言”。(周建民2015)网络语言“体现了语言生态环境下语言的多样性,是语言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的一场革新”(张力月、肖丹2008)。

发达的网络和自媒体等媒介,使得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跨越地域阻碍进行直接沟通与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则不可避免地带上各自地域方言的特色,而这些来自不同地域方言的特色恰恰符合网民求新求异的心理,因此近年来,不少汉语方言词汇成为网络语言中的流行语。网络和自媒体为汉语方言和网络语言的融合提供了条件。地域方言和网络语言作为不同的语言变体,在网络和自媒体等媒介中,也有了互相影响和融合的可能。

“方言具有更加多元化的表达方式 ,可以表达更加丰富的情感,而且人们对方言多存在一种原始的依赖与亲切感。因此,在语言表达中会不自觉地加入方言的因素”,网络语言对方言兼收并蓄,并对方言进行创新性继承与发展(张肖艺 2015),使之得以更广泛流行。从近年来的网络流行语中可以发现,汉语方言对网络语言的影响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2.1词汇直接借用

网络语言是一个非常开放、兼容并蓄的系统,网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畅所欲言”,其中各自方言中独有的极富表现力、而共同语中没有的词汇就会适时地出现,部分还会借由网络流行开来。例如近年来风靡网络的“咖”、“山寨”、“给力”等词,最初都是一些汉语方言中的词汇,后来盛行于网络,有的甚至作为汉语的“出口词汇”影响并进入其他语言。

:源于闽南语(泉州、厦门、漳州、台湾、潮汕等地),是 “脚”的意思,闽南俚语有“大咖”等词,“咖”为“人物”之意,在“咖”之前可加上形容词指代某一类人。

山寨:本义指山中的城寨,今亦指由模仿、复制、抄袭而来的假冒产品。有关“山寨”一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山寨”一词最先来自深圳。20世纪90年代,这里以地利之便,开始走私手机,进而发展到模仿制造。一开始,生产厂家不敢在手机上署地名,只能印上“SZ”两个字母,久而久之便被喊成了“山寨”;二说“山寨”的提法源于香港。在香港,小规模经营的工厂或家庭小作坊被称为“山寨厂”,其出产的产品也被港人讥之为“山寨货”。在粤语中“山寨”一词含有“不正规”或“不正统”之意。

雷人:本义是云层放电时击倒某人。而网络上流行的“雷人”有新的含义,有“出人意料且令人格外震惊,很无语”之意,有时也引申为因为事物的某些属性而使看到的人产生无限热爱的一种情况。另外,江浙及闽南一带的方言“雷人”也分别有“无语”、“整死”的意思。一则新闻《男子发誓欠钱被雷劈,话音刚落被雷电击伤》让“雷人”一词意外走红。(微信公众号“锋标”2016年11月12日文)

给力:原为中国北方一些地区的方言词,一般表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之意。因日本搞笑动画《西游记:旅程的终点》汉语配音版中悟空的一句配音台词:“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而流行。在2010年世界杯期间,“给力”开始成为网络热门词汇,后来亦被收录于《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

捉急:“捉急”为安徽、山东、湖北、河南、江西、江苏、湖南、广西等地区的方言,发音是“zhuó jí”,即“着急、心急”之意,现已在全国广泛流行,成了大家特别是时尚人群常用的流行语。最典型的用法应当是“替你的智商感到捉急啊”。

作死:意即自寻死路,找死。多用于形容不知轻重,不顾危险,广泛存在于东北话、北京话、吴语和两广白话等方言中。“不作死就不会死”2014年广泛流行于各大社区、论坛甚至主流媒体,“No zuo no die”2014年被编入美国网络俚语词典。

辣眼睛:多用于形容看到不该看、不好看的东西。具有不忍直视、惨不忍睹、看了长针眼等潜在含义。属于新兴网络流行语,多见于微博、豆瓣、贴吧、各大论坛。武汉话中,“辣眼睛”指到了一个气味浓郁的环境而造成眼部不适的现象。

2.2方言词汇的谐音

汉语方言丰富。网民们常常“模仿彼此区域性语言中比较有特点的汉字发音,作为网络语言交际中一种拉近距离的调侃方式,久而久之,应用频率较高的模拟词语谐音方式就会更加广泛的流传,成为人们网络交流中的高频词汇。”(徐先梅、马冬2015)方言词汇进入网络语言的谐音方式有以下几种类型:

2.2.1平翘舌不分造成的谐音

筒子们:网络流行语“同志们”的谐音,是湖南一些地方的方言,可能是因为平翘舌不分造成的。类似的还有“涨姿势(长知识)”、“肿么了(怎么了)”、“妹纸(妹子)”、“女汉纸(女汉子)”和“桑心(伤心)”等。

2.2.2鼻边音不分造成的谐音

菇凉:来自兰州话,指“姑娘”。多地方言中“n”“l”不分,其他类似的词语还有“蓝瘦”、“蓝盆友(男朋友)”、“脑公(老公)”、“内牛满面(泪流满面)”等。(微信公众号“锋标”2016年11月12日文)

2.2.3前后鼻音不分造成的谐音

盆友:朋友。在一些方言中没有“eng”后鼻韵母,造成了“朋-盆”同音。“小盆友”一词的来历和地方话口音有关,“en与eng”造就了这个网络热词,有“亲昵的朋友”之意,带有调侃,可爱的意思。

2.2.4合音造成的谐音

酱紫:来自福建南平话,指“这样子”,类似的说法还有“酱紫哦(这样子哦)”、“表酱紫(不要这样子)”、“酿紫(那样子)”等。这些是由于连读和吞音而产生的语流音变现象。类似的合音现象还有来自台湾话的“宣你(喜欢你)”、“造吗(知道吗)”,因电视剧《爱情公寓》中的台词而在网络语言中广为流行。一些网民尤其是女性为了追求“可爱、嗲”的言语风格,在网络中甚至现实交流中特别喜欢模仿台湾话的吐词和说话强调,类似来自台湾话的词汇尤其被高频使用。

2.2.5其他类型的谐音

:台湾口语“偶”就是“我”的意思。台湾有名的话题女王许纯美就常把这个“偶”挂在嘴边。在台湾,嘲笑台客,常拿这个字开头的。并引申出一个新的组合词语“偶们”,即“我们”之意。

另外“灰常(非常)”、“灰机(飞机)”、“粉(很)”、男银女银(男人、女人)等也是受到了一些地方方言发音的影响。

2.3方言句式的借用

有些方言中极具表现力的特殊句式也会被网友们借用在网络语言中,借以表达一些特别需要宣泄的情绪等,其中部分因其独特的表现力而流行开来,例如近段时间广为流行的“我也是醉了”、“什么鬼”等。

额滴神啊:是大型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老板娘佟湘玉的口头禅,用来表达惊讶与惊叹之意,这一表述来自陕西的关中方言。在关中方言中,“额”即“我”,“滴”即“的”。“额滴神啊”大致意为“我的天啊”等等,后来发展为网络流行语言,一遇到不可思议的事就说“额滴神啊”。

你咋不上天呢:来自东北话,用以教训别人。因网文《如何教训东北人》的走红而被网友关注和模仿。(微信公众号“锋标”2016年11月12日文)

我也是醉了:来自江苏连云港话和武汉话,表示对人或事无法理解、无法交流和无力吐槽,因歌曲《我也是醉了》而流传于网络。(微信公众号“锋标”2016年11月12日文)

什么鬼:来自南方方言,大致意为“怎么回事”“什么鬼东西”,因脱口秀节目《暴走大事件》而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微信公众号“锋标”2016年11月12日文)

另外,网络语言中也可见到某些方言语法现象,如“我先买本书先”等。(周建民 2015)

2.4方言句式的缩略

近年来,网络语言中常常出现一些乍看意义不明的“三字经”式缩略语,例如“城会玩”(你们城里人真会玩)、“理都懂(你说的道理我都懂)”、“乡话多”(你们乡下人话真多)、“然并卵”(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等,这些缩略式因简约、新奇的特色而得到了网民们的特殊喜好。

三、网络语言的语言生态性

生态语言学是一门生态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美籍挪威学者豪根(Einar Haugen)最早提出并使用“语言生态(language ecology)”概念,认为要“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将语言环境与生物生态环境作隐喻类比:“生态语言学把语言视为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主张从语言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依存和作用关系出发分析研究语言。而语言系统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它与生物生态系统具有类似的同构关系”。因网络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网络语言较显著地体现了语言的生态性。

首先,网络语言是整个语言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语、各地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网络语言和外语等构成了整个语言生态环境,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工具。在这个多成员的语言生态环境中,网络语言是一个特别的成员,它借由网络平台,与其他语言系统相互依存,并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其次,网络语言的来源具有多样性。网络语言并不是人工语言,它是在其他自然语言系统的基础上经过了借用、改造以及创新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的语言系统。网络交际的主体在网络世界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交际用语,并且求新求异,往往为了更好地进行沟通,共同语、方言、外语等各种语言成分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拿来“为我所用”。那些来自汉语方言、外语甚至古汉语中的语言形式,极大地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增进了网络世界中的沟通与交流。就汉语方言来说,它不仅是共同语“不断丰富发展的营养之源”(吴慧2011),也是网络语言的一大来源。而网络语言与汉语方言的沟通与融合,也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重要机制。

第三,网络语言保持着自己旺盛的新陈代谢。它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新词、流行语出现而又很快消亡,这种快速的更新使得网络语言时刻保持着与社会发展的同步,呈现出无比鲜活的状态。“多样性和开放性是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必要条件。语言系统的发展也必然通过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要素的内外交流与不断创新,实现富有生命活力的动态平衡,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交流需要。”(单辉2007)这是网络语言生态性的重要体现。

四 结语

自然生态的稳定和谐,一定是经过了物种间的竞争形成的动态平衡。同理,语言生态的和谐发展,也伴随着语言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结果留存下来的是一种混合物”。(布龙菲尔德1997)从生态语言学的观点看,网络语言、方言、普通话、民族语言甚至外语之间功能互补、互相影响、和谐相处,共同构成了一个稳定的整体的语言生态系统。而这个大的语言生态系统分别由小的语言系统构成,其子系统各自又有各种机制维护着自身的生态。就网络语言来看,其来源的多样性、动态性和开放性,都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其生态性的体现。网络语言吸收汉语方言的一些成分,也是保持其和谐稳定的语言生态性的重要手段。

引文:略

摘编自《长江学术》2017年第4期

主任编审: 赵世举

常务编审: 覃业位          编务:杨菲菲


点击“阅读原文”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粤语音乐分享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