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资讯 >十年前,人们从省府回老家都带一口正宗广州话

十年前,人们从省府回老家都带一口正宗广州话

2021-03-02 04:54:40

五一回老家,去医院看病,排队的时候发现一个应该在读幼儿园的小女孩跟她的爷爷奶奶不停用普通话抱怨着怎么还没轮到她。



我爸问那个小女孩的爷爷孩子平常讲什么话,小女孩的爷爷笑着又有点无奈地说“普通话啊”。说罢,他转身接电话,流利地操着我们老家的方言,旁边的小女孩仍然在蹦跶个不停。



我家在广东的一个边缘小县城,这边惯用的方言是粤语之下的一个分支。不过跟正宗的广府粤语相比起来,我家的方言则显得有些土味,在一些用词、发音的方面跟正统粤语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所以生活在正统粤语环境的城里人第一次来到我们这地方,听不懂这里的粤语也实属正常。


不过这种情况,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可能会发生质的变化。


我在开头提到的现象,现在在我们这个小县城内越来越多见,我有两个亲戚家的小孩也是如此,在读幼儿园的年纪就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学校说在生活中也说,无论家长怎么讲粤语,孩子总是不愿意给予同等的反馈。久而久之,家长也就对这种状态放任自流,形成了一种大人讲白话,孩子讲普通话的局面。而我在上小学之前,和我一样年纪的小孩子大多只会读拼音,真正开始学普通话还是到小学以后的事。所以现在的小孩子学说普通话是不是学得太早了?


我的小学老师和初中老师,绝大多数是本地人,上课也大多是开头几节课讲普通话,讲着讲着就变成了“双语教学”,到后面放飞自我起来的全白课堂。上了高中,因为某些教育政策的问题,高中学校里的外地老师多了起来,虽然本地老师在数量上依然占绝对优势,但普通话上课已经成为必然条件。


尽管如此,我们学生下了课依旧是白话交流。大家都是本地人,自然而然也不会有谁特地在课堂以外的地方去用普通话跟别人打交道,毕竟在我们所处的语言环境就是白话,并且普通话和白话的差别也很大,不像东北话与普通话在发音上相似程度非常高,普通话和白话先不论用词,光是在发音上就已经是天差地别。在我们这个小地方,再刻意把普通话融进生活里去会显得很突兀,非常突兀。


然而时过境迁,老家再也不是小时候的模样,那些小小年纪就说普通话的小朋友,也不晓得他们长大了还会不会说白话,也不晓得这片土地的风俗文化能不能在他们的手中传承下去,不晓得他们等到长大了以后,会不会责怪当初那个绝口不言粤语的自己。



在去广州读书之前,未见过世面的我认为广州作为南粤省府和岭南文化的绝对中心,自然是正宗粤语的天堂,因为小时候逢年过节见过很多在广州生活打拼多年回来老家的亲朋戚友,他们的口音都变成了广州话的语调,听起来也特别高大上。


不过十几年之后轮到我在广州读书生活了几年,我却依然能在见到老乡的时候随时操起流利的土味白话,这让我一些老家的同学见到我时感到特别惊讶。


这个中原因无非就是接触到广州话的时间太少,大学的人来自五湖四海,即便是以广东籍人士为主的省属大学,除了粤语区人民,还有来自省内客家语区和潮汕语区的人群也不在少数,因此普通话成为了大学里唯一的默认交流工具。至于外省的朋友在广东学粤语,现在再也不是光靠潜移默化的就能做到听懂的年代,因为粤语环境已经慢慢变得像无水之源。


我细数了我在广州接触粤语比较多的地方,按地区来划分,海珠荔湾越秀的粤语环境总体好于天河,毕竟一边老广州一边是新广州。按行业划分的话,公立与商业的服务型行业场所比较多,例如医院,基本我去看过的医生都是讲粤语的;麦当劳肯德基等连锁快餐和全家711等连锁便利店,还有大型商场里的工作人员讲粤语的也很多(大多粤语交流的前提是你在寻求服务的时候主动说粤语)。我不知道这些我接触过的行业中招纳贤士的标准是不是会有通宵粤语这一条件,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些行业算是在坐做无形之中保护粤语生存环境的一种潜在努力了。


另外在我见过说粤语的人中,中老年人居多,其次是青年人,讲粤语的孩子倒是越来越少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一线城市的地位稳固不变,广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才前往,流动人口数量也逐年增长。当天南海北的人聚在一起工作生活学习,普通话确实是最方便的沟通方式,这样自然而然也就出现了来广州很多年依然没学会粤语的人,也有觉得没必要去学粤语的人。


各地文化交汇于此,生活在广州的青少年家庭组成再也不是以前那样单一的本地人家庭,或是粤语区人民组成的家庭。外来媳妇本地郎,本地媳妇外来郎,或者都是非本地人组成的家庭,置于现在的环境中,在这些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在和家人交流中掌握普通话和父亲母亲各自的方言的可能性大一些?还是整个家庭的默认沟通语言就是普通话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两者相较,无疑是后者的可能性大得多。


回望九十年代,香港流行文化在全国范围内鼎盛一时,影视作品和音乐作品在大江南北家喻户晓,就算是不会粤语的人,经典的歌词台词总是能随口说上几句。但随着香港娱乐圈慢慢陷入一蹶不振的局面,以粤语为首的香港文化在全国人民的心中地位貌似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毫无疑问,现在大陆娱乐的中心是首都北京。在绝大部分的影视作品中,北京是主要的故事发生地,就算不是北京,换到上海,换到中国其他的城市,剧中演员也依然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说不准的,给你找个配音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一度让我很反感国产影视的普遍现状。


直到去年,我看了上海话贯穿始终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我才真正领略到了方言的魅力——这部群戏中各色的性格人设,通过吴侬软语表达得淋漓尽致,狡诈、忠义、迟疑不决,方言在这部电影中对人物形象的展现起到一种无形的放大效果。


还有今年春晚播放前夕的一个小细节不晓得人们有没有留意,央视播放了一则各路艺人录的一个新年祝愿的视频合集,用的都是方言,广东话上海话四川话等各地方言轮番上阵,看到这个明星拜年的视频我觉得有点欣慰,也觉得未来在保护方言方面明星也应该出一份力,用自己的流量和影响力来唤起人们对方言的重视,而不是谁都得一口标准普通话,一本正经到分辨不出你来自哪里。



尽管到处都面临的方言生存空间被挤压的问题,广东也不例外,但我又觉得广东还算是个幸运的地方,皆因我们还有珠江台这个大陆内最大的粤语频道,依然在坚守它的职责,传播着岭南文化。


不记得在哪里看到一个新闻说,广州有小学把粤语纳入教材,被人举报了,理由是地方主义抬头,我就纳闷,说粤语就是搞分裂?


语言作为每一个城市最大的特色,慢慢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但在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我们已经看到中国太多千城一面的现在,我不希望再看到千城一语的未来。



文/海里洗藻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粤语音乐分享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