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资讯 >粤语差一票就成为“国语”?

粤语差一票就成为“国语”?

2020-10-11 20:22:02

作者:徐贵祥

本文摘自《历史的天空》,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2月6日,粤语与普通话之争又来了。陈小春在微博上留言批评一个川音毕业的湖北女生看不起粤语,举了一些唐诗宋词来了论证粤语与中原古音的密切联系,强调粤语的优越。

据香港《中时电子报》报道,香港演员陈小春在6日凌晨发布了一篇长微博为粤语叫屈,呼吁“保卫广东话”。他说,前阵子和一个湖北妹子在饭局聊天,却被对方嫌弃“粤语没什么好学的”、“粤语没文化”。这令陈小春十分不满,他发表长文,罗列了保卫广东话的种种理由。

陈小春说,有1300年历史的唐诗宋词就是用粤语写的,所以用粤语才读的通顺。而普通话,是500年前北方蒙满胡语杂交变种出来的,比粤语单薄粗疏多了。陈小春列举了苏轼、李白、杜甫等人的诗句,例证粤语是传承中华古代文明的载体,说粤语没文化实在是丢人。

陈小春这条繁体字写作的长微博,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其实,关于粤语到底是不是古汉语,一直以来争议就很大。2012年,香港演员吴镇宇参加综艺《天天向上》时也这么说,还现场用粤语念了一首李白的《将进酒》。

据南方网报道,粤语并非早期广东香港本地的语言,其实是古代的陕西、山西、河北地区的汉语,该地区的古代汉族人大量移民到广东,把这种语言带到了广东地区。古代的广东并无汉族人,大量的北方汉族人移民到广东,成为广东地区的统治者。偏于一隅的广东一直极少战乱,基本没受到北方游牧少数民族的影响,所以一直保留着汉唐时期的语言、文化。北宋初年时,中原地区的汉语仍能基本保持汉唐语言,当时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官方的权威发音韵律书《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里面标注的文字发音与现今的粤语高度吻合。但这并非是说唐代的语言是粤语,因为现代粤语本身也经历了很多变化。

以下是陈小春长微博全文:

前阵子在广州一个饭局认识了一个川音毕业的湖北妹。闲聊间,我问她:你来广州都5年了,怎么一句广东话都不会说?

她:身边没朋友说粤语,而且粤语也没什么好学的。

我问:此话怎说?

她很diao的说:大家都讲普通话就好了,像粤语这种比较没文化的方言,都快被边缘化了,学它干啥呀?学来有啥用呀!……

作为一个讲了几十年粤语又叫读过下书的香港人,我对他(她)说的当然是不以为然。

我问:言下之意,你是觉得说普通话比粤语有文化有内涵?

她说:可以这么说!

我笑着说:很好很好,作为中原地区的中国人,你热爱中国的文化么?

她:当然热爱了!

我:那你认为琴棋书画、四书五经、唐诗宋词…这些能代表中国的优秀文化么?她:可以。

我:你刚说你热爱中国文化,那你了解唐诗宋词么?

她:一点点。

我:那你能随便念几首唐诗宋词出来听听么?

她:其实我也不太了解,但我是有听说过唐诗宋词,我大概知道是什么回事。

我笑说:好吧,我知你应该是跟绝大多数人一样不了解的,不然你又怎会不知道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的唐诗宋词;其实大多数是用现今的所谓粤语写成,用粤语才能读得通顺的呢?

她:吓?不是吧!唐诗宋词那些不是用普通话来念的么?

我笑说:1300年的唐代根本就还未出现现在所谓普通话,普通话是大概500年前北方蒙满胡语杂交变种流传至今的语言,不管词汇、用词、都比历史久远的广东话单薄粗疏多了。如果你说热爱中国的文化不是对人吹水(粤语俗语之一,指口水四喷,形容侃侃而谈。观察者网注。)唬弄的话,你就应该学好广东话,不然你看很多古籍和念唐诗宋词就会看不懂读不通。明白了么?

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中的【食】字和【肥】字,正是广东话。日常例子如~食餸、食野、好好食、肥仔、肥佬、肥腾腾。普通话不是用“食”,是用“吃”,不是用“肥”,是用“胖”。

李白:“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樽】字,正是广东话。日常例子如~买一樽豉油返屋企、饮番樽啤酒先、呢个玻璃樽入面系乜野来咖?普通话不是用“樽”,是用“瓶”,一瓶、瓶子。

诗经:“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的【行】字,正是广东话。行行重行行的意思是;行下,停下,再行下,又再停下,非常之依依不舍……广东话日常例子如~行路、行街睇戏、行出去、行花市、行左几远呀?普通话是用“走”或“逛”,走路、逛街。

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冻死】,正是广东话。广东话日常例子如~好冻、冻冰冰。普通话不是用“冻”,是用“冷”。

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望】字,正是广东话。广东话日常例子如~望住前面、唔好四围望、望乜野?普通话不是用“望”,是用“看”。

杜甫:“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隔篱】,正是广东话。广东话日常例子如~我就住喺你隔篱、隔篱邻舍、搬过隔篱屋。普通话不是用“隔篱”,是用“隔壁”或“邻居”。

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几多】,正是广东话。广东话日常例子如~几多钱?几多个?普通话不是用“几多”是用“多少”。

还有太多太多例子,不多说了,有兴趣自己去查找答案吧!

粤语,有着千几年深厚历史文化基础,系传承中华古代文明的载体,推普没问题,但倡议废粤、贬粤、打压粤语;绝对是破坏中华文化传承的文盲行为。还有,敬告各位,唐诗真是要用粤语来读,如果自己不懂粤语;没文化就算了,千万别随便乱说别人讲粤语是没文化,真是会失礼死人。

以上是有力证据去保卫广东话!

这是两个教会姐妹的分享:

绝对赞同,我高中的语文老师讲广州话有8个调,普通话只有4声调,所以音和词汇都没有广州话多。我还记得他也叫我们用广州话读唐诗会押韵好多,更能表现诗歌的旋律优美。

,此乃全球近1亿2千万粤人的大喜事!

!!!

,而不再被称为方言(Dialect),并且认定为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六种语言(Leading Languages in daily use)之一。 English(英语),Chinese(中国普通话,此处普通话应为Mandarin),Cantonese(粤语),Russian(俄语),French(法语),Spanish(西班牙语)。

粤语是语言,有粤语字,有自己的发音。目前粤语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第四大语言(澳洲的日常用语有英语、义大利语、希腊语、粤语、阿拉伯语),加拿大第三大语言(加拿大日常用语有英语、法语、粤语),美国第三大语言(美国日常用语有英语、西班牙语,粤语)。粤语在东南亚有广泛的使用人群,在马来西亚影响力非常强。粤语在香港、澳门享有官方语言地位。此外,粤语亦是唯一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之中国方言,亦是唯一没有正式文字系统的大语种。

每种语言都有其用法、发音上的特点。我们尊重国家有关推广使用普通话的政策和要求,但是语言往往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有其超越一般沟通功能的意义,所以推广普通话与保留、使用、保护方言并不矛盾。 


无论如何,陈小春呼吁保卫广东话虽无可厚非,但粤语是不是真的就高人一等呢?我国各地的方言大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都是值得保存下来的传统文化。在陈小春微博评论区内,看到有网友留言民国时期粤语差一票成为“国语”的事情,不禁莞尔,这事儿早被证明是“民谣”了。

坊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当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国建立之初,粤语一票之差成为国语(普通话)。而且有鼻子有眼地说,当时在国会内订立国语时,要求粤语成为中国国语的呼声相当高。

当时广东籍议员掌握了过半数议席,粤语成为国语理应不成问题;惟孙中山虑及中国之统一问题,逐一向议员游说以汉语北方话作为国语。最终,粤语以一票之差(一说为三票)败北,。

著名作家王蒙提出了另外两种说法:“因为普通话是1949年以后的官方的一个政策,所以有的人甚至于把普通话说成是官话,但是这个更早就是更开始就是国语,这个普通话继承的就是国语,中间没有什么区别,这个国语那是在民国的时期,还有什么注音符号,b、p、m、f、d、t、n、l、g、k、h,这些都是同时来推广出来的。最好玩儿的是,我去过好几个地方,我去洛阳,洛阳人跟我说,当时讨论这个国语的时候,当时候选的一个是北京话,一个是洛阳话,我们洛阳话就差一票,如果要是洛阳话胜了呢,咱们现在要说普通话就得是另一个……然后我又到了陕西,陕西又有人跟我说,当时这个确定国语的时候,候选两个话一个是北京话,一个是陕西话,说我们就差一票。”

到底是哪一种方言当初“差一票”成为国语呢?

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国语周刊》第133、134期(1934年4月14日、21日)连载了语言学家黎锦熙的文章《民二读音统一大会始末记》,详细介绍了民国二年制定国音和注音字母的过程。黎锦熙本人没有参加会议,但是与当时的许多与会者熟识,所以这篇文章内容翔实生动,真实地再现了会议的经过。

,由吴敬恒(稚晖)任主任,并制定读音统一会章程8条。规定读音统一会的职责是为审定每一个字的标准读音,称为“国音”。每个字的音素定下来之后,还要制定相应的字母来代表每一个音素。

读音统一会员,;各省推举2人,由行政长官推举;蒙藏各1人,由在京蒙藏机关选派。此外华侨代表1人。会员的资格有一定的要求,必须具备下列四条之一:

1、精通音韵;

2、深通《小学》(古时称“文字学”为“小学”);

3、通一种或两种以上外语;

4、谙多种方言。

最后确定下来的成员一共80人,,其余为各省推举。虽然说各省最多推举2人,,结果来自江苏的会员有17人,浙江9人,直隶7人,此外福建、广东、湖南各4人。

从这个组成名单来看,来自广东的会员只有4人而已,根本不可能左右会议结果。当时来自北方直隶省的著名语言学家王照(“官话合声字母”的发明人)对于会员构成非常不满,指出江浙人占25人之多,其中来自无锡的就有5人。经过激烈争论,最后决定会议实行一省一票制度,而不是每个会员一票。当时对于一省一票制度争论也很激烈,来自浙江的汪荣宝声称:“若每省一表决权,从此中国古书都废了。”王照反问:“此语做何解释?”汪不语,王照接着质问:“是否苏浙以外更无读书人?”北方会员坚决要求每省一票,威胁说如果通不过就自行解散退出会议。,终于通过了一省一票制度。

读音统一大会在1913年(民国2年)2月15日开幕,实到44人,来自江苏的吴敬恒得29票当选议长,王照仅得5票任副议长。会议逐一审定了6500个字(另加600俗字、新字)的“国音”。当时为了记录定下来的“国音”,临时采用了一套注音符号系统。字音确定以后,下一个任务是核定音素,并且确定一套字母系统来表示音素。按照黎锦熙先生的记述,会议进行到这个地步,出席者日渐稀少,但是对于“字母”问题几乎打起架来。

当时字母提案颇多,但总结起来主要有3个方案:

1、偏旁派,仿照日本片假名,用音近之汉字,取其偏旁为字母;

2、符号派,主张另外制定一套符号系统;

3、罗马字母派。

与会者多日争论僵持不下,,就使用在审定国音期间使用的“临时符号”为注音符号(《国语周刊》刊头上的符号就是这种“注音符号”)。,借用了古代篆字的形状,与前述三派无关,可称为“简单汉字派”。这套“注音字母”在大陆一直用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正式公布时,至今台湾和部分海外华人依然在使用。

国音统一会议由于争吵激烈,会议的议长吴敬恒在4月22日辞职,接任的王照也请了病假,临时由直隶的王璞主持会议。会议过程中,对有争议的字音,以多数票决定“国音”,所以说在审定的这么多汉字中,也许有一些是“差一票”通过的,但不存在某一个方言整体差一票被定为国语的情形。整体来说,最后的结果还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同时吸收其他方言的语音特点,如区分尖团音和保留入声,后人称之为“老国音”。

从以上国音统一大会的过程来看,所谓粤语或者洛阳话或者陕西话“差一票”成为国语只是个民间传说。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表示尊重,避免“国语”这个名称可能引起的误解,1955年在大陆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 中, 将“国音”定名为“普通话”,当时并没有进行投票以选择哪种方言为基础,因为“国音”已经推行几十年了。


【免责声明】 

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或协商版权问题!联系QQ:3339372142

军工圈—军工行业第一公共平台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粤语音乐分享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