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新闻 >若干粤语本字之考证(六续)

若干粤语本字之考证(六续)

2021-08-18 18:38:24


一、


打斷(別人的話);打岔。粵語或作“岔(亂)”、“岔亂歌柄”(白宛如:199812)。


“岔”當作“訍”。


宋·丁度《集韻》:“(初加切),訐也。”(卷三麻韻)又:“(楚嫁切),異言也。”(卷八禡韻)所謂“異言”,就是表達不同意見。今天粵語的用法,當引申自這一意義,而其歷史也相當悠久了。例:

“典孛羅帖木兒曰:‘劉福通脫走,禍根不絕,可速追殺以絶後患。’”(明·佚名《英烈傳》卷一葉八)

 

二、搋(扠)


揉;揉搓。粵語或作“搓”(白宛如:1998105)。


考“搓”,無論意義還是讀音都頗有距離。宋·丁度《集韻》:“搓(倉何切),搓挪也。”(卷三戈韻)


竊以為當作“搋”為是。宋·丁度《集韻》:“,攄佳切,以拳加物。”(卷二佳韻)。音、義均甚切。


金·馬鈺《蘇幕遮·鄠縣晏公惠麵》:“晏先生,惠我麵。親做庖人,妙手和軟。細細來成玉線。致在鍋中,水火同烹鍊。”(《漸悟集》卷下葉四十七)


難得一例中並見“”、“搓”二字,可見彼此用法之異。今日粵語亦然,例如我們會說“麵粉(和麵)”,也會說“搓湯丸(搓湯團)”,但一般不會說成“搓麵粉”和“湯丸”。可見二字不能混用。

 

三、盲中中(


粵語謂人不能明辨而行事,或曰“盲摸摸”,或曰“盲中中”。“盲摸摸”諸書並收,“盲中中”則未見。中,可能當作“”。 宋·丁度《集韻》:“(傳江切),視不明也。”(卷一江韻)又:“(丈降切),直視。”(卷七絳韻)據以上反切,“”當隸於江韻或絳韻,與“中”的讀音有些距離。不過,字既從童得聲,則讀如“中”顯然並無問題。

 

四、肥腯腯


粵語形容人(多指小孩)肥胖,謂之“肥腯腯”。諸詞書並見(麥耘、譚步雲1997348饒秉才等:1997288;白宛如:1998144)。


《說文》:“牛羊曰肥,豕曰腯(他骨切)。”(卷四肉部)郭璞注“腯也”:“腯腯,肥充也。”(《方言》第十三)是“腯”連用之例。而“肥腯腯”,筆者偶見一例,可聊補諸書之未及:


“時敏聞同槃,亦:‘白湯澆飯肥腯腯,喫肉一把骨。’相與大笑,噴飯滿案。”(宋·吳聿《觀林詩話》葉十二,清守山閣叢書本)


據此可知延至宋代,“腯”仍然用以形容肉類“肥腴”、“肥膩”。今日粵語的用法自然只是其引申義。

 

五、靡(


形容行動慢、行走緩慢,今日粵語或作“嚤”(饒秉才等:1997203-204;鄭定歐:199743);或作“摩”(白宛如:199834)。


字當作“”,例:


“行邁靡靡中心搖搖。”(《毛詩·王風·黍離》)


【傳】:“靡靡,猶遲遲也。”


案“”古有二讀,或音“美”:“,披靡也,非麻聲(文彼切)。”(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卷十一非部)又:“(母被切)。《說文》:披靡也。”(宋·丁度《集韻》卷五紙韻)或音“魔”:“(眉波切),散也。”(宋·丁度《集韻》卷三戈韻)今日粵語採後一音。


”後世孳乳為“三形:“(母被切),行貌。或作,通作。”(宋·丁度《集韻》卷五紙韻)又:“(母果切),行貌。”(宋·丁度《集韻》卷六果韻)而其標音也歧異紛繁,當有語音流變以及方言的因素在。這可以通過從麻得聲的整組字去考察:固然可以音ma(如麻、嘛、蔴、嫲等),也可音mei/mi(如糜、縻),並且可音mo(如魔、摩、麽、磨等)。中國音韻學之有趣,於此可見一斑。

 

 

參考文獻


鄭定歐《香港粵語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5月第1版。

麥耘、譚步雲《實用廣州話分類詞典》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8月第1版。

饒秉才、歐陽覺亞、周無忌《廣州話詞典》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10月第1版。

白宛如《廣州方言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12月第1版。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粤语音乐分享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