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新闻 >富平锅盔

富平锅盔

2020-11-14 01:42:36

提起“锅盔”,陕西人再熟悉不过了,通常吃酒席最后的主食,大家都会点一份“辣子锅盔”,那烤的酥脆、面上沾着芝麻粒、斑黄焦香的锅盔,夹上炒青椒,咬进嘴里--真叫个“美”!其实,餐桌上的锅盔只是缩小版,在广袤的富平农村,“锅盔”又厚又大,而且还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呢!

旧时富平农村,如果谁家的媳妇、女子怀孕了,她的婆婆和娘家妈就会悄悄地向邻居打听锅盔的做法和讲究。如果村子里谁家传出酥香的“烙”锅盔味道,那肯定就是有添丁进口的喜事了!

富平农村的传统锅盔制作时虽然叫“烙”锅盔,但其实上是先烙后蒸。做锅盔的时候,刚抱上孙子的“新奶奶”,干劲十足的和面发面,“新爷爷”乐呵呵的上街买来茴香等各种调料,叫来左邻右舍,一起动手帮忙“烙”锅盔。

白生生的精白面在大瓷盆里和好发酵,起的旺旺的。倒在案板上,大家一起动手用木杠子压,三遍五遍的使劲揉制,同时拌上茴香、菜油等佐料,直到面团均匀光滑。然后把生面团做成直径大约一尺,厚度大约两寸的面饼,给锅台上架上“烙”馍的平底“鏊子”,用麦秸生火,待“鏊子”均匀热透后,将做好的面饼放进“鏊子”烙烤,上下翻转直至两面斑黄焦香。在烙好的面饼上用细细的铁签子扎成好看的花型图案,再放入笼屉上锅蒸。(用铁签子扎孔其实是让面饼中间有空隙,保证蒸气进入内部使面饼熟透)。大约1个小时后,锅盖一揭,一札(音za,就是单手拇指尖到食指尖的最大距离,富平人比划厚度的常用词)多厚,混杂着清新的麦面和茴香香味的大锅盔就出锅了。

 

锅盔讲究要重十斤左右,寓意十全十美。
蒸出的锅盔放凉后,大家拿来木尺比划着切成有底有面的方块(大约3寸见方),包袱包上放进竹笼,给家里的亲戚和同村的乡邻每家一块,这叫“散锅盔”,其实就是把添丁进口的喜讯向大家含蓄的告知。亲戚邻居接到锅盔,便明白是添小孩了,就会顺便的恭喜,问一下“男娃还是女娃?那一天生的?过十天还是过二十天”等等,以便准备礼物去探望贺喜吃酒席。

富平农村添小孩办酒席,选在孩子出生的第十天或者第二十天,叫“过十天”或者“过二十天”,一般都“过二十天”。在给孩子办酒席的时候,孩子舅家人的贺礼里面也会有两三块用红包袱裹着的大锅盔,吃酒席的过程中,孩子的奶奶还会煞有其事拿来杆秤“约(yao)一约(yao)”看够不够十斤,借以验证他(她)外婆的心实诚不实诚。当然,讲体面的富平人是不会短斤少两的,大家耍笑开心增加庆祝的气氛罢了。酒席吃完后,把外婆送的锅盔,给事前没有通知或者家里还有上辈老人的亲友带上一块,共同粘粘喜气。


其实,锅盔是陕西甘肃一带“古秦地”的常见干粮。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秦军将士急行军,做饭锅不够,有人就把铜铁打造的头盔摘下来,给里面抹上油防止粘糊,再把发面团放进去,就着篝火煨烤,不想误打误撞成就了一道美食,所以叫做“锅盔”。

而今的锅盔不断改进工艺,演化成油酥锅盔、五香锅盔…等品种,流传已久的“陕西八大怪”里更有“锅盔像锅盖”的说法,使人们对这看似普通的食物赋予了各种美好的寄托。但把锅盔和新生的孩子巧妙的联系在一起的,烙锅盔散锅盔期待孩子平安稳重,踏实成长,从另一方面更加凸现了富平先民们的温文睿智和宽厚朴实。

 

惠孟运,男,1977年3月5日生,陕西省富平县薛镇宏化村人,笔名清鸿,西安铁路局基层单位职工,爱好传统文化和诗词。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粤语音乐分享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