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机型选购 >针灸医学源远流长的过去

针灸医学源远流长的过去

2021-06-24 20:05:07

       针灸疗法是针刺和艾灸两种治疗方法的合称。据考证,它大约诞生于新石器时期(公元前8000年一公元前4000年)。从早期文献看,所记载的以灸法为主,所以艾灸的应用可能比针刺为早。原始的针刺工具为砭石,砭石治病最初主要用于刺破脓瘍,进而作为刺络放血之用。

       战国、秦至西汉,随着铁器的推广应用,砭石逐渐被金属医针所取代,扩大了针刺的医疗实践范围。这一时期出现的《黄帝内经》,特别是其中的《灵枢》部分,是在以针灸为主的医疗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医学理论著作,它奠定了针灸学的基本理论。

       从东汉到两晋南北朝,针灸临床医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如东汉末期的华佗.针灸取穴少而精.并很注意针感的传导.著有《枕中灸刺经》(已佚);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提到针灸的条文有35条,提出用针灸预防、阳证宜针、阴证宜灸等重要观点。尤其是魏晋时期著名医家皇甫谧,撰成我国针灸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对后世针灸学术发展影响很大。

       隋唐时期,许多著名医家都重视针灸的实践和研究,如甄权、孙思邈等。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广泛收载了唐以前针灸治病的经验,他还绘制过《明堂三人图》,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输穴图,可惜已佚。王焘的《外台秘要》,则大量采录了历代灸法。唐代针灸已发展为一个专科,开始有专门的“针师”和“灸师”,在最高医学学府唐太医署中,针灸是所设的四个医学专业之一。

       宋金元时期,针灸医学得以进一一步的总结和发展。北宋针灸家王惟--,于公元1026年撰成腧穴专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雕印刻碑,由政府颁行。在北宋政府支持下,他主持设计制作成两具铜人模型,外面刻有经络穴位,里面放置脏腑器官.作为教学和考试针灸师之用。南宋针灸家王执中撰《针灸资生经》.不仅载述宋以前的针灸文献,而且总结了本人的实践经验和民间经验.使该书成为后世重要参考医书之一-。元代医家滑寿,全面考订经络循行与穴位的联系,著成经络专著(十四经发挥》,进一-步发展了经络理论。这-时期.尚有其他-些针灸专著问世,如《小儿明堂灸经》《备急灸法》痈疽神秘灸经》及《针经指南》等。

       明代,针灸学术发展进入高潮。出现了诸多名家,如明初的陈会、中期的凌云、后期的杨继洲等。其主要成就:一是对前代的针灸文献进行了广泛的搜集和整理,出现了许多汇总历代针灸文献的著作,诸如徐凤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和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等。二是针刺手法的研究更趋深人,在单式手法的基础上形成数十种复式手法。仅《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篇》就载手法44种,内含复式手法24种。三是灸法从用艾炷的烧灼灸法向用艾卷的温热灸法发展,14世纪开始出现艾卷灸,后来逐步又发展为加进某些药物的“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等药艾卷灸。四是对于历代文献中不属于经穴的针灸部位.进行整理,在腧穴中列出奇穴(或称经外奇穴)这个类别。

       清代,由于医者重药而轻针,针灸逐渐转入低潮。比较重要的针灸著作有廖鸿润的《针灸集成》.吴谦等奉旨编撰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其中《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采用歌诀和插图为主,颇切实用;《针灸逢源》,则是首本完整收载361个经穴的著作。公元1822年.清王朝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为理由,命令永远停止太医院针灸科,使针灸医学趋于衰落。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粤语音乐分享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