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机型选购 >小篆中的简化

小篆中的简化

2021-08-22 20:17:42

《说文·叙》中对小篆的产生是这样说的:“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箍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就是说,在秦统一天下以后,为了解决诸侯七国的“文字异形”问题,李斯提出了“同之”(统一文字)的意见。李斯等三人在继承秦国原有的“史箍大篆”的同时,对部分字形进行了“省改”。“省改”就是“或省其繁,或改其形”(《说文句读》以下简称《句读》),就是对笔画繁多的字进行简化,对字体结构不恰当的加以更改。至于具体是如何“省改”的,《叙》中并没有说明,但是我们从《说文》书中对每个篆字的字形说解中,仍可得到简化的信息。

首先,在《说文》中有不少“从某省”和“某省声”提法的篆字。这些篆字都是对合体字的组成部分,采取省减其笔画或部件的方法而造的简体字。

“从某省”多用于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形旁,共有110多个。如,“孝,善事父母也。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是表示子侍奉老人(父母)的用字,是会意字。出于简化要求,就把“老”字下面的“匕”旁省去了。又如,“瓢,厖从氯省,票声。”《段注》:“以一氮划为二日瓢”。“瓢”是由敏(葫芦)一分为二制成的,应当是“从狐,票声”的形声字。因为形旁太繁杂,就省去一半,成为“从氮省,票声”了。(《说文》在说解字形时,对于会意字中参加合义的偏旁和形声字的形旁,徐铭校订的《说文解字》中注为“从某”,徐错校订的《说文解字系传》中注为“徙某”。“从”和“徙”是古今字,具有出自、由于、依据、属于等含义)

“某省声”多用于形声字的声旁,共有290多个。如,器都是“学省声”,它们在使用了“学”的读音时又省减了笔画。又如,漠、戴都是“雕省声”,又进一步延伸出“漠省声”的炼、“数省声”的噗。再如,《说文》中出自“焚省声”的篆字共有釜、荣、誉等12个,又有由它们延伸出省声字5个。(另有“从类省”的劳、蕉2字和“劳省声”的2字)总计以“葵”的上部为偏旁的篆字共有22个。像以上三个这样省写后不成独体字的偏旁,占了“省声字”的大部分。也有少数省写后留下是独体字的,如“炊”是“吹省声”,“姗”是“删省声”。吹、炊音同,删、姗音同,能准确读出字音。但省减后,声旁变成“欠”“册”,音就不同了,就给后人带来了读音的困难。看来,古人在造字时,字形的简化和偏旁搭配得合适、美观是首先考虑的,至于省减后成为无音无义的符号或可能带来误读的后果,就顾不得了。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粤语音乐分享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