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机型选购 >别了,香港新文学的一代宗师

别了,香港新文学的一代宗师

2021-03-14 03:54:32

“香港新文学一代宗师”刘以鬯去世

享年99岁



刘以鬯

香港著名作家、媒体人

1918.12.7~2018.6.8

酒徒成追忆,饮尽一年华


昨日下午,被誉为“香港新文学一代宗师”的著名作家刘以鬯于香港东华学院去世,享年99岁,其妻罗佩云女士在香港发布讣告公布了这一消息。


刘以鬯,原名刘同绎,字昌年,1918年12月7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镇海,代表作包括小说集《酒徒》《迷楼》《对倒》《寺内》,散文和杂文合集《不是诗的诗》《他的梦和他的梦》,文学评论集《看树看林》《畅谈香港文学》等。2010年,当时已年过九旬的刘以鬯还获选为香港书展及文学节首届“年度文学作家”。



除了不遗余力地进行文学创作,他还曾主持过《香港文学》等多种报刊副刊、文学杂志,以作家、批评家和报人的身份逐浪文坛,对香港文学影响深远。


香港政府新闻网发布消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刘江华今日上午即对刘以鬯的离世表示深切哀悼。


刘江华说:“刘以鬯教授一生推动香港文学艺术,是香港的文学泰斗,其贡献惠及多代香港作家。他的离世是文化界一大损失,我们永远怀念他。”



刘以鬯先生的去世消息一传出,今天就登上了新浪微博热搜榜首位。在全民娱乐的时代,文学界事件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这亦是一个难得的网络现象。


而导演王家卫于今晨亦在微博悼念:“所有的记忆都是潮湿的——悼刘以鬯先生。”此前,刘以鬯创作的小说《酒徒》和《对倒》正是王家卫电影《2046》和《花样年华》的灵感起源。



如今,斯人已逝,但让读者足以期待的是,今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刘以鬯经典”系列作品,收录了他的《酒徒》《对倒》和《寺内》三部代表作。


将近百岁高龄的刘以鬯在“不会疲惫”的时间里永远地消失了,但他的“意识流小说”依然会在我们的时间里被继续阅读着。

让世人重新认识,知道香港曾经有过刘以鬯这样的作家,是最让我开心的事。


——王家卫



01

 他靠一支笔在香港活下来


刘以鬯自小接受西式教育,受施蛰存、穆时英等新感觉派的影响开始创作。1936年,,从此宣告步入文坛。1941年,刘以鬯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于1948年移居香港,其创作生涯的代表作大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完成。


对刘以鬯来说,在香港初期的生活并不顺利,他几乎是“靠一支笔在香港活下来”的。1962年,刘以鬯开始以连载的方式,在报纸上发表长篇小说《酒徒》,讲述了一位从上海到香港的新文学作家,因坚持严肃文学创作而面临困境的故事,生动地描绘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香港商业经济压力下,文学创作的艰难和辛酸,而这也是刘以鬯自己的写照。


然而,《酒徒》写的是作家的失败,却成就了刘以鬯的成功,《酒徒》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在技法上力求跳出传统,描述“自我”与客观世界的冲突。


连载小说《酒徒》


此前,刘以鬯在内地的名气并不高,文学圈外的人知之甚少。因为他的小说不拘章法,充满实验性质,因此不容易被普通读者接受。他真正被大众知晓,还源于电影导演王家卫。


正是因为读了《酒徒》,王家卫亲自去《香港文学》杂志社拜访刘以鬯,后者赠予他一本《对倒》,王家卫一口气读完,被《对倒》深深折服,于是才有了电影《花样年华》的故事。在电影中,梁朝伟饰演的角色周慕云,便是以刘以鬯为原型的。


《花样年华》中的周慕云


02

自他来后,香港有了新文学


刘以鬯常说一句话,“写作,就是要与众不同”,这亦可视为我们理解他的标识。这个“与众不同”,一是他与其他作家的不同,二是在每篇小说的创作中,他都要尽可能做到与自己的其他小说不同。


刘以鬯常自称“写稿匠”“写稿机器”“流行小说作家”,为了支撑自己创办的文化团体,他“煮字疗饥”,几十年下来,写了六七千万字,出版的书却不多。曾有报道称:“刘以鬯在出书时不惜大刀阔斧,把它们改写为中篇甚至短篇,大量文字被精简掉,更多的是被他称为‘垃圾’而整个丢掉。”


若以出生地和作品风格而言,刘以鬯应该算作海派作家,他的文学风格承袭自新感觉派,又对鲁迅的批判、自省精神有所继承。不同于师尊高尔基、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的主流中国作家,刘以鬯主动将乔伊斯、伍尔夫等现代派小说家的文学奉为圭臬。他是张爱玲、路翎等现代文学作家的同代人,却大器晚成,反而是在香港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1918》中

刘以鬯和妻子罗佩云


在香港,刘以鬯是可以和金庸并举的人物,许多人尊称他为“香港新文学一代宗师”。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许子东教授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上世纪90年代末,许子东正准备编《香港短篇小说选》,在许子东看来,刘以鬯是香港文学的代表人物,他对香港文学主要有三个贡献。


其一,他是五四现代文学跟香港文学的桥梁,香港所谓的新文学,是从他这一辈人开始有了成绩;


其二,他是华语文坛最早开始现代主义创作的作家,并影响后来现代主义成为香港文学的主流;


其三,他在香港主编了一些报纸副刊,培植了一大批香港年轻的作家,比如西西、也斯等人。这也是许多人将刘以鬯视作香港纯文学界“大佬”的原因。


年轻时的刘以鬯


03

他身兼多职,文坛影响深远


除了孜孜不倦地从事写作、翻译和文学研究,刘以鬯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有他的编辑工作。他主持过重庆的《国民公报》副刊,。


上世纪四十年代,刘以鬯一手创办了怀正文化社,出版了包括徐訏、施蛰存、姚雪垠等很多彼时代活跃作家的作品。刘以鬯曾多次见到比他小两岁的张爱玲去隔壁杂志社投稿,亲眼看着张爱玲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而比他大十岁的徐訏的作品,也大多交给他主持的出版社出版;老舍的《四世同堂》最早就是发表在刘以鬯编的副刊上。


1980年代,刘以鬯在香港创办《香港文学》,并任总编辑至2000年,这一文学刊物亦成为内地和港台及海外华文文学交流的重要平台,改革开放后内地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家都曾在这平台发表过作品,比如施蛰存、柯灵等。在获悉刘以鬯去世的消息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在朋友圈表示了悼念。悼文中,陈子善着力强调老先生在文学编辑方面的贡献,而他与刘以鬯的相识,也是因为《香港文学》。


陈子善表示,刘以鬯一直重视文学史料的整理和研究,他的研究工作就曾得到刘以鬯的肯定和支持。让陈子善印象深刻的是他第一次去香港,也斯先生带他去拜访刘以鬯的情景。“在我的文学研究生涯中,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他为人很诚恳,不仅对我,对年轻文学工作者都非常支持、热情。”


今年六月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

“刘以鬯经典”系列作品

包括《酒徒》《对倒》和《寺内》代表作

我们仍能从文字里

寻到那个鲜活的刘以鬯


刘以鬯经典系列 

《酒徒》《对倒》《寺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年6月1日


六月


 从《刘以鬯经典》中读到经典 


清晨起床,忽闻刘以鬯先生去世的消息,脑海里想起他在《酒徒》中的句子:“放着一瓶忧郁和一方空气,两杯白兰地中间,开始了藕丝的缠。时间是永远不会疲惫的……”6月8日下午,将近百岁高龄的刘以鬯在“不会疲惫”的时间里永远地消失了,但他的“意识流小说”依然会在我们的时间里被继续阅读着。


其实,近十几年来,刘以鬯的作品在内地出版的并不多,2001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对倒》,可直到2007年,百花文艺出版社才又出版了《刘以鬯小说自选集》,又过了几年,2011年,江苏文艺出版社终于出版了他的名作《酒徒》,到了2017年,读者才等来了后浪出版公司出的刘以鬯的精选集《迷楼》。


《迷楼》

后浪·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7-9


虽然出版数量不多,相隔时间也比较久,但内地读者始终记得这位香港作家,出版社的编辑也同样在积极获得版权,策划并出版他的书。让读者足以期待的是,今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刘以鬯经典”系列作品,收录了他的《酒徒》《对倒》和《寺内》三部代表作。


“经典文集”挑选经典版本


策划“刘以鬯经典”系列作品,其实早在2015年就开始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陈彦瑾不仅是该“经典文集”的责任编辑,她还邀请了香港作家梅子参与这套书的策划。


“刘以鬯经典”系列中所收入的三部作品均创作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迄今已有多个版本,刘老也对作品分别做过局部修改,使得不同版本略有差异。


陈彦瑾介绍,他们为了更好的呈现刘以鬯的文学精华,精选了三部作品的最佳修订版本,其中,《酒徒》依据的是2003年香港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推出的修订版;《对倒》依据的是2000年香港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付梓的长、短篇合一版;《寺内》篇目、分辑、排序依据的是1977年台湾幼狮文化公司期刊部的初版本,收录的14篇小说则尽可能优选刘老后来的修订本。


手持《对倒》的刘以鬯


除作品优选最佳版本外,人民文学出版社还请梅子选编了各版本序文、前言及相关评论文章作为附录,并为作品中的人名、地名、外国作家作品影片译名、常用语、粤语、英语等补充了大量注释,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作品。比如“手指舞厅”“捉黄脚鸡””鞋金“”顶手““派青架”“人手竹刀尺”等,若不加注释,读者可能会不明其意。


编辑过程中,陈彦瑾与梅子在补充注释方面花费了大量功夫,每一条注释都要请刘以鬯和刘太确认,有些还要请教相关专家,比如“兜喜神方”的注释请教了道教方面专家,H3的注释请教了建筑方面专家。这样一部被精心编辑的“文集”,也是经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沉淀后,迄今最便于阅读、资料最完备、最有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的一套刘以鬯作品了。


据陈彦瑾介绍,除了新出的这套“刘以鬯经典”系列作品外,接下来,人民文学出版社还将出版《刘以鬯文集》。这套书也由梅子编纂,目前还在编纂过程中。


编好刘老的书是一项考验


听闻刘以鬯先生仙逝的消息,后浪出版公司文学主编,同时也是《迷楼》的责任编辑朱岳也感到无比惋惜。他对刘以鬯的评价的是:一位不计名利,一心为文学事业,并且不忘记发掘和提携其他作者的文学家。


刘以鬯的作品有其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由于他经历过时代的转折,一生辗转多地,并接触多种文化,他在写法上也不断求新求变。正是因为这种种原因,朱岳认为,要编好刘老的书,对于编辑来说也是一项考验。“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词语的丰富,不仅有文言,还有一些方言土语,见功力同时又很鲜活。”


朱岳说,刘老的作品有意识地分为多种类型,每一种都可视为一项探索,一个开端。而他个人比较喜欢的是其中可称为“故事新编”类型的小说。像《蛇》《迷楼》《蜘蛛精》等,他对一个大家熟悉的故事做了现代性的陌生化处理,颠覆读者的固有观念,极富想象力,也很有趣。


- END -



编 辑 |  邓晓偲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粤语音乐分享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