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机型选购 >放弃学区上岸“世外”,我想验一验我们三年努力的成色

放弃学区上岸“世外”,我想验一验我们三年努力的成色

2021-10-30 18:13:55


2018年5月20日上午,我接到世外小学的来电,招生老师告知我孩子面试结果优异,请我确认选择境内班还是双语班。我对这个结果成竹在胸,而焦虑的太太在一旁已经激动得快飞起来。

 

接下来我拨通孩子幼儿园园长雷老师的电话,第一时间和他分享这个好消息。我们交流良久,一起回忆起三年来的点点滴滴,这里面有太多的故事,耐人寻味。

 

三年前,当我自以为帮孩子购置了学区房的时候,我这个新上海人根本没有想到,在优质教育资源竞争激烈的上海,买了学区房也会因为入户时间不够而被调剂到一所菜场幼儿园。我们心有不甘,最终找到了一所非体制内的学校,每天过桥去读书,这条路一走就是三年。


半年前,当我自以为幼升小入户已占据排队优势,有了保底再冲刺的时候,公民同招新政出炉,我又一次被我逼入了不得不做抉择的境地。


也许相比更多的家长,我们的付出还不算那么艰辛,但三年来,我们又确实一次次徘徊在十字路口,幸运的是,一系列的选择让最终的这个结果显得那么水到渠成。


孩子幼儿园的园长建议我把这段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一方面,在当下这个家长充满焦虑的时代,我们家的故事,也许能给一些家长带来一丝宽慰和启示。另一方面,当孩子长大以后,这段文字将是一份珍贵的礼物,让他有机会了解爸爸妈妈的这一段心路历程,也许能对他建立健康的人生观有所帮助。

 

三年的日子不算长,过起来有一种转瞬即逝的感觉,可真的回忆起来,又有那么多的场景涌现出来,竟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我先设想按照时间线来记录,又觉得这样的流水账读起来有失乐趣。如果像散文集一样零散地记录一个个观点,又怕整体结构乱糟糟。想来想去,最后我决定以时间为基线,以学区房、择校、课堂教育、家庭教育为主题,把这三年的故事分别填充到几个章节中去。好在微信出了浮窗功能,如果你觉得中间有其他的事情需要做又觉得本文还能一看,不妨用上浮窗功能。


全文一共四个章节,分别是:《够得着的,便是最好的安排》、《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停》、《咱们是一伙儿的》、《学做父亲》,本文很长,近3万字,尤其最后才谈到幼升小,但我觉得,我的内容不会让耐心的您失望。

 

特别要强调的是,幸福的定义是多样的,实现的路径也是多样的。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家境和价值观,并非所有的结果都值得效仿,也不是所有的选择都可以复制。见识,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见识的意义便在于从各色的故事中,找寻对自己有益的元素。诚意分享,咱不抬杠。

 

我们家的概况是这样的:爸爸新上海人,独生儿子,双职工,老人都在老家,双语私立幼儿园,散养两年半,最后俩月自鸡,5月份决定考SW,没有TZ,上岸。


1

够得着的,便是最好的安排


迁居

2014年秋天,孩子开始在成都老家上托班,机关直属幼儿园,太太的公务员身份拿到了指标。幼儿园很大,硬件不算顶级但是很不错,孩子在里面很开心,也深受老师喜爱。而我结束了在上海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告别服务了近10年的央企,几经折腾,最终还是选择了留在上海开始新的事业。

 

追太太的时候她对我说“不回成都就免谈”,当初我信誓旦旦的承诺,最终变成了她辞去铁饭碗带着儿子来魔都。不管在哪儿,我们仨聚在一起就是家。而促成她放弃原有生活的原因,除了我新的更有前景的工作以外,当然就是看中上海更优质的教育。

 

我是在上海读书生活十几年了,同学朋友一大堆,她是一辈子没离开过成都,来上海就离开了前半生全部的人际圈。所以,她的牺牲要比我大得多,这点我还是很感动的。有一说一,为了儿子好,当妈的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一下子两口子从央企、机关两个铁饭碗出来,好多人还是觉得你们胆子好大,后来我觉得一路走来的感受,就是那句老话:“撑死胆儿大的,饿死胆小的。”


买房

决定了全家定居上海,第一个需要解决的是儿子的户口。我毕业就取得了上海户口,但是一直放在人才中心,是集体户。集体户口不接受子女投靠,于是我需要先买房,把自己户口转到家里,然后孩子再迁入。

 

父母卖掉了成都的一套房子支持我们做首付,我开始看房。公司在万体馆边上,我面临两个选择:徐汇、闵行。身边大多数人建议我看闵行,单价低一点,一家三口可以住宽敞点。可我租了10年房,养成的习惯就是住在公司边上,而且虽然彼时我对上海的学校情况一无所知,但脑子里一个很朴实的概念就是,徐汇的教育好。现在看来这个观点是落伍的,因为浦东、闵行好学校也多的是,可是当时我不懂嘛,懵懵懂懂就决定了在公司附近找房子。

 

孩子要读书,先看学区房吧。徐汇哪个小学好?高安路一小!跑过去一看,最便宜的100万9平米不能住只挂户口,然后就基本放弃了购买一流公办学区房的念头。够不着的东西,再好也不是我的。对口学校变成了次要条件,总价、房龄、停车是否方便成了主要条件。那段时间我暂住在莘庄,每天走沪闵高架为了躲开最后一段拥堵,我提前从上海南站下来,走南宁路-三江路-龙华西路去公司。因为这样的路线,在过去十几年从没听说过的僻静的南宁路上,我看见一所新崭崭的学校,师三实验。校舍设计得很好,搞建筑设计的同学过来看了一眼就说这个学校设计得不错啊。然后我托人开始打听这个学校,大学同学的太太在徐汇做小学老师,我去请教,人家告诉我“硬件一流,我们都很羡慕”。以前只有初中,刚搞成九年一贯制,小学部是高安路一小托管的。我当时的想法是,新学校,升学口碑肯定是没的,但是政府花钱打造一个硬件条件很好的学校,一定不会把它办成菜小的。,有当时中环内唯一的公租房,我就觉得给这个区域配套的学校以后会好起来。而且九年一贯制,连初中都解决了,多好啊。

 

想好这些就不再看别的了,跟中介说就在这个学校边上找房子,可选小区不多,前后两周看了5套房子,最后在离学校一个路口远的地方买了个次新房。房东是交大的老师,我们那一栋楼上楼下都是交大的老师,他们在徐家汇的教职工楼拆掉后返迁过来的。我觉得邻里素质很好,看了房10分钟就定下来。到了2014年10月,房子的事儿,就这么定下来。那时候想的就是,孩子上学解决了,从小学到初中,都不用我接送啊,出小区门走200米过一个红绿灯就进学校大门了。虽然不是名校,但是应该也不错,我小时候读个菜小都能考去杨浦区土木工程大学,儿子在这里读书,以后考去圆明园边上也许没啥问题吧。说不定以后还要出国呢,也不用参加高考的。这就是当时我真实的想法。

 

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这套房子的学区属性,我没用上,以后怕是也没机会用了。可我买得还是值,一来我们安下了自己的小家,一家三口在这过得其乐融融。过了一年,房价暴涨了,而且这个小区的学区属性战胜了返迁属性,本来是个价格洼地,一下子被填平了。又过了三年,孩子们中考成绩越发好了。

 

这套二梯队公办学区房对我们家最重大的意义在于,有这么套房子保底,后面几年心情就很淡定,没有那种我必须努力考一流民办的压力。这种轻松的心态,让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孩子的品性、人际交往、自我管理、游戏精神、兴趣爱好等等方面的培养上面。想想很有趣,因为不想考民办才去关注的这些东西,却在三年后幼升小的关键时刻,成了我们裸考sw的勇气来源。


落户

2014年10月看好房子,接下来经历的事情有:交钱、找银行办贷款、银行都不贷给我、找中介推荐的银行办贷款、批下来额度比申请的少了几十万、再借钱补首付、过户,前前后后一个多月没了。然后把集体户口转到家里,然后去派出所迁儿子户口。以前我只是了解政策可以转,可并不了解流程要多久。结果虽然一切办理都很顺利,但是当儿子的名字出现在户口簿上面的时候,时间来到了2015年4月,也就是幼儿园报名前1个月。懂行的家长看到这里就知道了,前方高能预警。


2

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停


 一级、二级和菜场

幼儿园么,图的是快乐的童年,有爱心的老师,在哪儿都是玩,基本条件过得去就行了。几千块的民办幼儿园?没必要没必要。近,一定要近!这是2015年春天我的想法。

 

因为家离公司不远了,对口的幼儿园就在每天去公司的半路上,出门送了孩子再到公司,总共10分钟,多么幸福,哪里是魔都的节奏,是比成都还成都的生活啊。我沉浸在对悠哉悠哉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等着9月份的到来。孩子的妈妈了解了上海幼儿园的学费,说怎么这么便宜!成都的公办也是每月千字头的学费,而且公办园极少,大部分孩子读民办园,最差的托儿所也三千多了。上海这里到处都是公办园,一个月才两三百,魔都人民福利太好了呀。

 

妈妈,终究是妈妈。来了一个月,就研究出来幼儿园分示范园、一级、二级等等,菜场幼儿园这五个字也第一次出现在我耳边。这时候她跟我说:我们对口的是二级的,普普通通。虽然顺路,但是门口完全不能停车,接送的时候还是有点麻烦的。公司楼下不远的地方有个幼儿园,一级的,要是能去那个一级的就好了,每天下午三点半我走路过去接回办公室就行。老婆这么说,那我还是去了解一下吧,一级幼儿园什么概念啊?我跑去请教J哥,一个自己办了十几年国际幼儿园的老大哥,他告诉我:评一级很难的!要求特别多!哦哦哦,那看来差别是蛮大的。我又去网上看了看这个幼儿园介绍,艺术类有特长,接送也着实方便。好吧,想办法看能不能读这里!找人!

 

找了一个大哥,是家人多年的交情,大哥说没问题,孩子本来户口就在徐汇了,跨两公里读个幼儿园嘛。他没有骗我,去帮我安排了。然而这是2015年,大家有印象么?2015年是龙宝宝上幼儿园的那年,徐汇区因为看中小学资源而提前落户过来的孩子太多,幼儿园一下子变得很紧张,一些家长害怕被TZ挤占名额,拉了横幅把事情搞大上了电视,最后市局发话坚决做到公平公正。我那位大哥,放在以往任何一年都大概率能帮我安排好的,在这一年,要我别着急等等看。期间老婆有些谎,但我没太担心,我觉得托了人就要相信人家,而且人家真是在帮我想办法。就算去不了这个一级园,还有对口的可以读嘛。

 

到了5月,尘埃落定,想去不对口的那所一级肯定是不行了,更惨的是,因为孩子落户时间太晚,对口幼儿园按照落户时间排序,我这个才落户两个月的娃,也塞不进去了。调剂通知下来:XX托儿所。我去实地看了一眼,终于明白了什么叫菜场幼儿园,真的就是菜市场边上的幼儿园,这下好,接孩子顺带买菜了。虽然我的性格是随遇而安,但总还是有个底线的:这个地方,我不想去。太太着急了,来上海为了孩子的教育,然后从省级机关幼儿园去菜场托儿所,你这还真是人往高处走啊。

 

我说别急,我还有B计划。。。。

 

B计划就是刚才提到的J哥,也是两边家里多年的交情。老婆比较焦虑的时候我一直很淡定,就是想着活人不会被尿憋死,这娃到上海真的没书读了,就请J哥帮忙看看体制外的学校(那会上海的体制外幼儿园,还没有现在这么炙手可热)。最后,J哥给了推荐了一所学校,让我自己去看看。


某体制外学校

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然后打开了一扇窗。就这样,这所体制外学校出现在我眼前。一个从没听说的幼儿园,一个在浦东的双语学校,听上去是那么遥远。于是在一个工作日的上午,我和太太挑选了早上送孩子的时间,驱车前往幼儿园实地考察。

 

园长雷老师接待了我们,我们参观了设施,看了看师资配置,了解了学费,跟园长聊了聊教育理念。应该说,这和我们之前一直计划的公办幼儿园有着巨大的差别。要知道在那个节骨眼上,我根本没有机会去仔细考察了解幼儿园了,也不可能再去比较一下他们家和别人家有什么优劣。J哥的推荐我是信任的,他干这个十几年,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但无论如何我还是要用20多分钟时间去判断这里究竟适不适合我。这里谈谈我心中评判幼儿园的主要关注点:

 

首当其冲是校长的教育理念,这个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但是一定要跟你自己的理念八字相合。这一条不仅在选幼儿园上很重要,以后选小学,同样很重要。未来的几年,家长和学校是一伙儿的,共同把孩子往更高的地方推。假如双方不齐心,一定搞不好。这位校长是音乐学院教授出身,说话温文尔雅,跟我讲教育孩子的理念,没有一句话扯到升学和知识类课程,就是关注怎么培养独立人格啊、良好习惯啊、生活能力啊等等,跟我自己的理念一拍即合。

 

其次是师生比,老师少孩子多,就是会产生很多问题。孩子在成都读一年托班,回家说话特别大声,就是在幼儿园学的。虽然贵为当地一流公办,可2个老师要带30个孩子。这不怪老师,这样的师生比实在没办法,什么都靠喊。儿子嗓门大,天生爱管闲事,所以还可以帮着老师一起喊,深受老师喜爱。这个事情我内心深处是滴血的。现在这个地方一个班16个孩子,一个外籍主班老师,一个中国主班老师,一个中国助教,一个生活阿姨。高师生比的好处是孩子成长的细节更不容易被老师忽略,从而更好得培养行为习惯和人格。这在后来几年的成长中被很充分地证明了。

 

第三是教学环境,当然硬件条件好一定是加分的,地暖啊新风啊阅览室啊活动室啊等等,但软件更能体现学校风气,最打动我的是整个幼儿园很安静很干净,我特地去摸扶手角落啊、地板啊、壁报边框啊这些地方,都是一尘不染。所有的东西放置得特别规整,教师办公室里面也特别整洁,没有哪个桌子台面上的东西是乱放的。那你就知道,校长管得严,规矩都很好。

 

从幼儿园出来,我需要马上做决定。到底去哪里?菜场托儿所还是双语幼儿园?软硬件条件毫无疑问后者是碾压前者的,但学费相差30倍。重点是,那时候我的车还是成都开过来的川A牌照,每天跑四趟,只有下午从公司去接的时候是可以上高架,早上送孩子去幼儿园、从幼儿园回公司以及下午接孩子回公司的时候过了南浦大桥就得下来走中山南路。不是特别堵车的时候早上往返70分钟左右,下午往返50分钟,每天里程60公里。看到这里的朋友,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我选了这所体制外学校。

 

这个选择又成了众多朋友眼中一件难以理解的事情,因为这太不符合我的人设了,我是那么不愿意麻烦不愿意鸡血的人,居然选了那么远一个幼儿园。我觉得促成决心的主要还是眼下两个选择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大到如果我放弃好的那个就不再是洒脱而成了退缩。我只是不爱折腾,但不是怕吃苦。眼下的境遇并不是为了追求什么高大上的东西刻意为难自己,但命运把我逼到一个好而艰苦的选择跟前,我不要做缩头乌龟。学费贵,老子可以挣;路途远,一脚油门而已,还能远过山区里徒步20公里上学的孩子们么?这所学校是老天爷在绝境下给我的一条路,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停。

 

站在今天看,这算是我这辈子排名前十的重大决定之一。相当于考哪个大学、毕业去哪个单位、跟谁结婚。应该说这个决定比三年后孩子报考哪个小学的影响大多了,因为我选的不只是一个幼儿园,而是孩子初等教育阶段路线。然而这都是后话,2015年6月的时候,我想的是,先辛苦一年吧,明年继续托关系想办法插班回家附近去。我并不知道,这每天60公里的路,一走就是三年。我也并不知道,第二年限行政策改变,我的川A不能再走南浦大桥;限行时间也延长,每天四趟我都没法上高架了。

 

几个月之后,我们发现,孩子的行为习惯比以前好了很多,说话不再声嘶力竭,回家换了鞋一定会把鞋放整齐,还有其他的种种细节,都让他变得越来越招我喜欢。那时候还完全不了解幼儿园以后会教什么课程,有没有针对幼升小的准备。反正对一个小班的孩子来说,行为习惯教好了我们就觉得真是太棒了。这时候我和太太说,别折腾了,就在这里读下去吧,她也是这个意思。而我们也成了幼儿园的一个奇葩,不少别的班家长老师都知道,园里有个小孩家住在徐汇,爸爸妈妈每天跑60公里接送。


盛大花园小学

 幼儿园到了中班,我还沉浸在以后读家门口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幸福憧憬中。那时候我已经不能走南浦大桥了,要走打浦路隧道,每天在锦绣路上堵着的时候,我就幻想着两年后,我牵着儿子走路上学。再等两年,他自己走路上学,我在家睡到八点半再起床。不羡鸳鸯不羡仙,学校在我家对面!

 

这时候孩子已经渐渐显示出一些优势,性格开朗疯得起来,静得下去可以专心看书很久。识字量已经很大,我刷朋友圈都要躲着他,因为有一天忽然问我“小姨为什么说她找不到男朋友了?”我问他哪儿听来的,他说是小姨给妈妈的微信我看到了。打电子游戏上手很快,任天堂的赛车已经可以赢阿姨。记忆力也不错,酷爱看地图,如果他在车上说我走错路了,那就一定是走错路了。放学接回办公室就自己在会议室安安静静看书到我们下班,买了一套《公文式教育》放在会议室就被他自己当做课外读物全部做完了。身边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朋友跟我说:你儿子,应该去考民办!加上在幼儿园一年多以来,我多多少少尝到了民办教育的甜头,吸取当初快尿裤子了才找厕所的教训,早早地开始了解家附近的民办小学。

 

又把在徐汇区做小学老师的同学老婆G老师约出来吃饭。


第一个问题:民办和公办差多少呀?专业人士分析了一下教学内容、学习氛围、生源情况、毕业去向。结论就是:你想开开心心快乐教育呢,公办。你想多学一点儿呢,民办。第二个问题:民办是不是很鸡血啊,孩子学得很苦啊?一上来的回答肯定是苦的,介绍了大概作业量有多少,平时老师怎么盯的。我面露难色,有点儿不希望作业太多把孩子童年压榨过度。人家最后补充了一句:辛不辛苦看娃自己,就那么多作业,有人吃饭前搞定,有人半夜搞不定。哦,看来也不是那么可怕,如果学习效率高,不辛苦的。然后就了解了徐汇有四大民办。地图上一看,离家3公里以内的,一个盛大,一个世外。我就问:哪个好?

 

是的,你没有看错,我问人家盛大和世外哪个好。我现在可以想象G老师内心有多少匹羊驼在奔腾,然而她很淡定,估计这么些年来遇到的这种傻白甜实在是太多了。重点在后面:她怎么回答我的我现在死活想不起来了。。。。。。然后我跑去问雷老师。最有趣的是在这里,他不假思索的说:世外别想了,盛大可以努努力。因为幼儿园是在浦东的,他们几乎只跟浦东的小学打交道,所以我们的园长其实也不那么了解徐汇的学校,可是世外被神化或者被妖魔化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包括不少业内人士在内,很多人都认为“世外很好,但没TZ就别想了。”而大家普遍认为,盛大是给普通家庭孩子的一道天窗,只要你努力,就有机会。

 

基于以上的这一些了解,为了避免被别人问起幼升小打算时我来一句“没想好”从而招来很多指责,在完全没有了解盛大的招生要求面试难度的情况下,我们的幼升小思路就确定为“考盛大,考得上就读,考不上就回家门口来读”,谁问我我都这么说,心里也确实是这么想的。

 

每天早上送孩子的路上经过盛大,有时候我会问他,你看这个学校漂亮吗,喜欢吗?以后考这里好不好?他当然说好了,我儿子博爱型的,什么都爱,门口的师三他也爱。我还去盛大的网站上看,这个学校的琴房有80台钢琴!每个小朋友都要练琴!我跟太太说,你看,现在不需要让他学琴,考上盛大学校会教的,说得我好像已经考上了似的。而世外,就成了那个穷小子高攀不起的富家小姐,彻底被遗忘,不再提及。即使是对于盛大,我的了解也就停留在考的人多,琴房很大这个层面。倒是我太太可能暗戳戳上千帆看了很多帖子,知道想考上这个学校有多么的困难。不过那时候心里还是有家门口公办保底,心态很放松。

 

即使是盛大,在论坛上公认最公正的选拔学校,坊间同样有很多传言,令我同样有一些对TZ的担忧。为此我没少和雷老师交流,他也在积极搜集信息和我一起寻找对策。这当中他的一席话让我深以为然,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站在他的立场上,无论自己是公办还是民办的校长,对优质生源的渴求,都是不会变的。好苗子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这到什么时候都不会变。那种面试时间短看走眼的遗珠不算,考察中被评估为优秀的孩子,不会有任何学校故意将他拒之门外。甚至可以说,所有的学校都对符合他们价值标准的优秀的孩子趋之若鹜。到什么时候,内功的修炼都是第一要素。

 

而在幼儿园学习两年之后,他在课堂内也逐步显示出一些好的迹象,每学期老师和我们的期末单独谈话中,两任外教和中文老师都说他学习很快,总是要特地准备最难的问题给他才能满足胃口。幼儿园的老师们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跟我说对孩子很有信心,觉得一年后他会有好的升学表现。老师们的话,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的对升学的态度和信心,这都为后来的决策变化,埋下了伏笔。


世外

2018年春节过完,就是大班最后一学期啦,我觉得应该为幼升小做一些准备了。孩子方面的准备我放到后面第三章去说,这里还是以择校为主题。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幼儿园就陆续举办分享会,邀请往届毕业生家长、热门民办小学招生老师来和家长们交流,但全都是浦东的,跟我不沾边儿。到了三月初,幼儿园班级群发了一条通知,9号晚上学校邀请到一位2017年考入世外的学生家长来做一次分享,我眼睛一亮,听听呗!


彼时我们毕业班的家长基本上都有方向了,基本上都是在浦东的。因为世外是浦西的学校,所以那天毕业班家长来得不多,但是中小班的家长乌泱泱挤满了一屋子。我很感谢幼儿园安排了这一场看上去和本校孩子升学关联度很低的分享会,对我来说,这是一个转折点。

 

在这次分享会上,我第一次近距离了解了世外小学的课程设置、面试考核重点,以及那个禁锢了我三年的传说“没tz就别想了”。这次了解让我一下子燃起了对世外的憧憬,因为他们的教育理念,他们的课程设计,孩子们的状态,甚至校服,都很吸引我。活动非常丰富,作业量不大,英语基础很扎实。而面试形式基本上规避了题海战术,也让我觉得更适合我儿子的发挥。我非常感激L女士坦诚的分享,她没有回避TZ这个敏感话题,分享了她个人的看法,分享了张校长在2017年开放日上对家长关于tz提问的回应。他们的说法我信了,因为我觉得说得有道理,逻辑上很通顺。


L女士自己是目标明确准备了三年直奔世外而去的,儿子也很优秀,裸考上岸。我相信她,假如真是靠了TZ,她何必大老远跑来和我们讲故事呢。

 

这天晚上我们俩都是第一次有机会直接从在读学生家长口中去近距离了解世外,我们都觉得,从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发展方向各方面来看,世外都更贴合我们家的观念。而通过分享会上对世外入选孩子的特点、状态,面试要求等方面来看,雷老师认为孩子有机会。虽然没有人敢在这个问题上拍胸脯,但是我们觉得孩子的状态至少是接近录取标准的。

 

我们还一起分析了儿子的优势和劣势。他性格外向开朗、爱表达、逻辑思维清晰、专注力和模仿能力也是不错的。而从之前世外面试内容来看,对潜力的考察高于知识储备。除了信心以外,我们也分析了一下哪些需要担忧的:1、我们三年浸润的英语教学为他积累了不错的英语优势,但是世外面试不考英语,这一点优势无从发挥。2、长期缺乏应试训练,对面试环境陌生。3、另外虽然日常行为习惯还不错,但性格太外向容易在现场收不住。4、L女士和她的孩子为了世外整整准备了三年,从一开始就是目标明确的,我相信有相当多报考世外的家庭都是这种情况,加上2017年不足10%的录取率,竞争注定是很惨烈的。正如她所说,无论孩子多么优秀,准备多么充分,在这场面试中,都会有点儿抽奖的感觉。人家说好运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这话不假,但不是说你准备好了就一定有好运,遗珠牛蛙多的是。


在这次分享会上,我第一次近距离了解了世外小学的课程设置、面试考核的一些内容,以及那个禁锢了我三年的传说“没tz别掺合”。这次了解让我一下子燃起了对世外这所学校的憧憬,因为他们的教育理念,他们的课程设计,孩子们的状态,甚至校服,都很吸引我。活动非常丰富,作业量不大,英语基础很扎实。而面试形式基本上规避了题海战术,也让我觉得更适合我儿子的发挥。我非常感激L女士坦诚的分享,让我相信大多数考取的孩子,还是通过了学校的选拔,凭借自身实力进入心仪的校园。L女士自己是目标明确准备了三年直奔世外而去的,儿子也很优秀,裸考上岸。我相信他。


新政

我们这一年幼升小的,教育改革这几个字一定要单独拿出来说说了。早在2017年,有了关于教育公平化改革的上层精神,坊间已经有了很多传言。老婆有点儿慌,我就一直跟他说不一定那么快政策就落地啦。到了2017年年底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传言出来,同学群里面不乏一些有机会接触到政策制定部门的同学透露的消息,我心里想,可能大动作就赶在我眼前了。不过那时候完全没有具体政策,什么样的说法都有,这时候我索性就不再关注相关消息,一心等官方发布。人们总是迷信小道消息,觉得这里面隐藏着改变命运的人生法宝。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100条小道消息里面通常只有3条是准确的,如果你把这3条找出来,那么恭喜你,早知三日事,富贵几千年。但另外97条,往往都是精神垃圾食品,听进去就真的吃药了。既然彩票啊股票啊这些发家致富的方式都跟我无缘,那我还是识趣一点吧,小道消息这条路不去碰。

 

到了2018年2月28号,太太发来微信,徐汇教育公共号官宣:公民同招,民办落选生人户一致优先、同类排序靠后。接下来几天,炸锅了。所有的爸爸妈妈都经历过那个过程啦,我不再多说当时的盛况了,朋友圈里凡是今年幼升小的家长都在谈论这个话题,对“同类排序靠后”这六个字各式各样的解读满天飞,更有甚者、民办小学要被招安的消息都出来了。太太有些着急,我就说:离报名还有两个月呢,不要着急,你按部就班把入学信息登记做好,然后帮我预约师三、盛大、世外三所学校的开放日。

 

公民同招的话题热度还没散去,另一个炸弹掉下来,中考改革政策落地,示范性高中招生名额向公办初中倾斜。各式各样的解读再一次刷爆朋友圈,无数公共号赚足了流量,而2018年幼升小原本希望报考民办小学的家长们,则陷入巨大的纠结之中。公民同招给大家的焦虑是落选后的风险增大,中考改革则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很多家庭对教育路径的选择。太太现在倒是没那么焦虑了,因为决策权归我了,哈哈哈。这么混乱的局面,我哪儿忍心让她去操这份心嘛。我的回答是:一切等到校园开放日之后再说。

 

期间雷老师发微信关心我,问想好去什么学校没有,我说越来越倾向世外,但是最终决定等开放日之后再定。一系列的新政,加上国家高考改革的新闻也逐渐浮现,我需要一些时间把这些政策变化综合起来。总体来说,我当时觉得政策对我报考民办一切都是利好,但是身边焦虑的人太多,我也还没想透,有些话还是埋在心底没有说出来。


开放日

论坛上我看到过一些家长说开放日没什么意思,都是走过场。我个人觉得开放日还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一个你想了解的东西,走到跟前看看,总是很重要的一项考察。诚然,每个学校开放日的组织形式都不尽相同,家长特别想知道的一些事情也未必能通过开放日就能得到答案,但是就像前面我提到的,在我们做决定的时候,往往感受比认知更重要。看学校有时候跟看人一样的,你去相亲也好,你去招聘也好,并不是一上来刨根问底查户口就能选到最合适的人,感觉好不好是非常重要的。我报名参加了师三、盛大和世外三个学校的开放日,据说开放日报名也很火爆,这都是太太帮我搞定的,贤内助啊贤内助。

 

师三的开放日来得最早,允许一名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参加。每天从学校门口过,对他家最大的好印象是:操场巨大啊!但是也许是时代不同了,我在这里住三年,就没见过放学后有孩子在学校打球。如果这是当下所有中小学的普遍现象,那么我真是很遗憾的。开放日当天带着户口本做了一个登记,门口排队的时候毛估估一百来号孩子吧。登记好给了一张纸,上面有7个兴趣班,可以任意选一个今天的体验项目,志愿学生告诉我趣味烘培什么的都被选满了,还剩下打鼓和另一个什么,儿子喜欢敲鼓,就选了敲鼓。选了敲鼓的家长和孩子排成一列,大概20个左右排满了,被带进了一间教室,里面摆放着一些小鼓,这是师三击鼓兴趣班的教室,鼓乐队的老师在这里等待我们。进入教室后家长站在教室后排,小朋友们自己一人找一个鼓站好。热情漂亮的鼓乐老师先简短介绍了师三的鼓乐队,然后带领大家体验10分钟的韵律击鼓,几位高年级学长在边上协助。毫无意外,儿子只用了10秒钟就成为了全场焦点——还没站到自己的鼓跟前,他就摔了个狗吃屎,五体投地哐啷啷!我强忍着没有爆笑,用礼貌而不失尴尬的微笑看着他,他也乐呵呵地爬起来了。老师真的太了解他了,只怕他激动了搂不住。敲了10分钟的鼓,我们被带出了教室。我心里还在想会有老师跟我们介绍学校吗?会带我们继续参观一下校园吗?然后,我们被带到了一张画着箭头写着“出口”的纸面前。我一脸懵逼就顺着人流往外走,经过食堂的时候我趴在玻璃窗外瞅了瞅,一位老师远远地招呼我“请大家不要逗留~”。

 

从学校走回家的路上,我问儿子喜不喜欢这个学校,他说很好啊。我就跟他聊在家门口上学的乐趣,聊这个学校的操场多么大,走路3分钟到学校早上可以慢悠悠吃早餐等等,一起憧憬我们以后在这里读书的幸福生活,让他觉得在这里上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一开始我就想好了,要让他觉得每一个可能去的学校都是很好的。这一点很重要,尤其是现在我看到很多催人泪下的落选帖,更觉得有必要跟后来的家长提出这个建议。我们都会说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这句话道理没错,可是如何去做到呢?我的建议就是一开始就不要让孩子觉得某一个选择是糟糕的选择,这样即便最想得到的最终没得到,他还不至于太失落。如果事先没有做好这个心理建设,一味地强调想去的地方多么好,那么一旦落选,孩子的挫败感会很强,不是到时候一个拥抱几句安慰就能够搞定的。

 

民办开放日,早上世外,只允许一位家长参加,我去了。形式很简单,家长们到体育馆,张校长向大家介绍学校情况,并回答家长提问。额。。。鉴于我现在世外学生家长的身份,我如果说对她超级欣赏,是不是有拍马屁的嫌疑?先是播放了一段学校介绍视频,很有心的一段视频,简要介绍学校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学校活动等等。然后就是张校长的个人讲演。有几句话记忆是深刻的:“让学生走向世界,让世界走进学校。”“学习外语,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用别人理解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小学阶段,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知识学习只是手段,自我学习能力的养成才是教育目标。”这些观点几乎全部说到了我的心里,幼儿园的事情已经让我充分感受到了校长教育理念和家长一致所带来的益处,所以这一场开放日进一步巩固了我对世外的倾向性。开放日的时候一部分在校生来学校做志愿者负责引导家长,看上去也就是一年级二年级左右。虽然孩子们很大方很自信,我很喜欢他们的状态。


通过开放日我也对双语班和境内班有了更多了解,按照校长介绍,教学大纲的课程和要求两边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双语班是小班教学,每个班少十来个孩子。每天有2小时课程由外教授课,孩子们更早习惯在英语环境中学习。

 

结束世外的开放日活动,和儿子太太汇合,在缤纷城吃了个午餐,然后带着儿子一起前往盛大花园小学参加开放日活动。盛大开放日允许一位家长带领孩子参加,进去之后大约凑齐十来个家庭,就由一位学校教师带领我们楼上楼下参观校园,几乎走遍了教学楼的各个位置。一边参观老师一边耐心细致地介绍,主要是展示了学校对孩子们综合素养的教育,学习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


大厅有一台三角琴,一个高年级学生一直在演奏,好听好听真好听,整个参观过程令人非常愉悦。最令人震撼的当然是他们的琴房啦,好大呀!这就是我之前心念念了两年多的琴房呢,最后进到一间比较大的演奏厅,两个10岁左右的孩子在表演四手联弹,家长们驻足欣赏了一会儿,孩子们弹完起身,我们送上掌声。在学校里也观看了一段介绍视频,我记忆有些模糊了是在参观前看的视频还是参观后看的视频。当时我感受到了两个学校介绍视频的不同,世外那个是个动画视频短片,主要介绍理念、课程,旁白比较自然活泼;而盛大这个旁白更像老派的官方宣传片,也更多提到了学校的升学率啊获奖情况什么的。

 

儿子对盛大的参观也是很满意的,喜欢这个校舍,喜欢钢琴房,喜欢他们的植物角,我继续跟他憧憬坐地铁上学的场景,放学了可以去缤纷城吃好吃的等等。我们在参观的时候,妈妈就在学校门口的全家便利店等我们。


向左走向右走

开放日结束以后,需要做最终的决定了。先来捋一捋目前的信息:1、我最喜欢的学校是世外。2、老师和家长都对孩子的水平有信心。3、公民同招,报考民办如果落选按照人户一致同类靠后原则排序。4、中考改革,示范性高中有固定名额给全市不择校初中。5、高考改革正在酝酿。6、中兴被美国制裁,国家科技竞争力软肋暴露。以上这些信息不是孤立的,要结合起来做判断。

 

这时候我需要考虑的问题和许多家长几乎是一样的,也是论坛上无数人已经纠结过的那两个问题:1、冲击民办失败了怎么办?2、中考改革了,去民办真的好吗?3、对口师三,真的有必要去裸考世外吗?在分享我对这三个问题的考量时,我花了很长时间来努力避免马后炮,尽量把考上以后才产生的一些想法过滤掉,还原2018年4月的思路。当然毕竟时间过去了,很难说是不是有些马后炮的成分,不过我觉得这并不影响我们来看待当时的选择是否是合理的。记录这一段经历不是为了证明这个选择对不对,而是去复盘决策的过程和依据。回头来看,这些依据依然是成立的。

 

1、冲击民办落选回来可能被统筹去菜小,怎们办?公民同招政策下来,很多家长对报考民办犹豫了。这个非常正常,这就是政策希望达到的效果,减少报考人数,降低民办小学报考热度。我个人是非常支持公民同招政策的,因为我认为过去的政策不公平,民办面试和公办验证的时间差,造成了公立小学只能接收民办小学挑剩下的孩子,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也导致了很多家长无论孩子条件怎样,无论是否真的欣赏民办学校特点,都有恃无恐地去报考热门民办小学,造成一种恶性循环的社会风气。公民同招政策下,家长必须严肃审视自己的孩子和教育观念,做出谨慎的选择。从最终民办小学报考人数骤降的结果来看,政策非常有效,但我认为今年的报考人数是过度减少了的,除去谨慎审视教育路线规划后放弃民办教育路线的这部分家长,还有一些内心深处希望走民办教育路线但出于对落选后的出路恐惧而放弃的家长。我个人认为,我们的政策设计本来不至于影响到这么多这部分家长,但是今年因为是头一年,政策影响力被放大了。

 

我认为,新政下冲击民办失败后并不是那么可怕。我们需要把公民同招和中考改革结合起来看,冲击民办失败后虽然不再有对口公办保底,从而有可能统筹去菜小继而进入普通初中,但是中考改革配套过来,普通初中也有了示范高中的门票。过去我们的家长对普通初中很恐惧,是因为全市拉出来一起考,好初中对普通初中的碾压太厉害。而新政下的中考,跟你竞争的不是全市初中生,而是本校初中生。当我对自己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有充分信心的时候,如果他冲击民办失败,被统筹去菜小,大概率在自己学校一路领跑到中考,基本上就拿到一张示范高中的门票了。如果这就是最坏的结局,我有什么好怕的?

 

2、中考改革了,民办教育没有升学优势了,还要去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我个人这里是比较清晰的,因为我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升学率的问题,一步一步进入好的学校当然是阶段性的一个必要工作,但这一切从来就不是我对儿子的教育目标。如果把升学考试当作终极目标,我大可以全家搬到衡水去,衡中每年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数是上海中学的N倍,那里的学区房目前6000多元一平,87万可以买140平米,诸位看官有谁愿意去呢?

 

我更关心的,始终是他在少年时期能取得怎样的视野,产生怎样的世界观,形成怎样的自我管理能力,最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父母老师的监督下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是我们这一代80后的学生时代成功标准,而我们努力了30多年,创造出如今这个截然不同的中国,怎么可以继续沿用30年前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儿子呢?我不认为他落后时代30年,所以无论幼儿园还是小学,择校时我都没有去关注过升学情况,而是专注于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孩子还小,未来还有无限可能,家长的任务是提供助力,而不是代理他的人生。因此在这个时候,我最欣赏的学校毫无疑问会成为我的第一目标,至于它是民办身份还是公办身份,都不重要,因此什么民转公的传言,无论真假在我这里都是无所谓的。抓得住耗子的猫,我不在乎你是白的还是黑的。

 

其实中考改革还只是教育系列改革的一部分,后面还有更重要的高考改革。这里我觉得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则是,做长远的考虑,做眼前的安排。意思是越近的事情,越要具体,才能走得踏实。越远的事情,越要看得宏观一点,不要钻到具体小规则里面去,因为规则会变。所以往远了说,我才会把中兴被制裁这个事情纳入我的判断依据。要知道我们的传统文化是讲究报喜不报忧的,,说明国家真的意识到,我们国家的伟大复兴走到今天这个程度,要再进一步,不是仅仅靠勤奋就能解决问题的了。,我们现在不缺钱,但是真的很缺人。缺什么人?缺多元化的人才,在某个专业领域具有特殊优势的人才,缺具有创造力、开阔视野、能联系世界的人。过去的教育选拔制度我认为相对于时代是成功的,在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给我们提供了大量有素质的简单制造业工人、初级工程师。但是到了高精尖领域,很多东西做不出来。我们的大学,和国际一流大学之间还有差距,我们的行业,和国际一流水准之间还有差距。论坛上很多家长都是985高端人才出身,自己的行业中国人现在做得怎么样心里都有点儿数的对吧。这个差距需要在未来三十年追上来,靠的就是教育改革。


站在这个时间点来看待体制内体制外的问题,下一代人十几年后读大学的时候,所谓体制内外,或许会趋同,就是我们的大学要变得更像美国的大学。到时候体制外也许会变的没那么吃香,是因为体制内的要求在向体制外看齐。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一个方向,是加大高校自主招生权力和范围,要我们的大学不拘一格降人才。大家要认清这个形势,应试教育虽然不能说敲响丧钟,但是真的要开始弱化了。国家现在不需要那么多只擅长考试的孩子,特长是考试的孩子在未来20年能赢得的资源要比我们这一代人少很多。而如果我的孩子是在未来国家更需要的人,具体的升学政策变化真的会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吗?我觉得不会。这部分考量最终也影响到了我们校内志愿的选择,我坚持认为双语班为孩子提供了更开放更多元的五年,因此在既可以选择境内班又可以选择双语班的情况下,选择了双语。

 

3、一位家长问了我这个问题,放弃对口二梯队公办裸考热门民办,你的勇气来自于哪里?我想勇气的来源有三方面:首先来自于孩子本身。帖子写到现在,可以看到我并没有一开始就抱定要报考世外的想法。三年来孩子的成长逐渐展现出他的优势,让我们以一步步产生这个想法进而越来越坚定。对孩子的评估,家长往往是不够准确的,因为你见的孩子太少了,因为你无法屏蔽感情因素,这时候你需要信任你的老师。当孩子身边所有老师都展示出对他的信心的时候,如果我对他没信心,那就不配做这个爸爸了。其次是我认为“忠于自我追求、勇于自我挑战”是孩子应该具备的核心价值观,如果每天在嘴上教育他做一个勇敢的人,关键时刻就带着他一起装怂,我不能接受。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停。想赢怕输是人生大忌,我不可以在他刚懂事的时候就帮他开这个头。再次,我也分析了落选结果,我当时觉得师三的校园规模基本可以保证他落选后回来读,即便被统筹了,中考改革也让他能有大概率读到好高中,没什么好担心的。最后,公民同招后,通过对身边家长的观察,明显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小孩儿放弃了报考民办小学,竞争对手少了,我觉得录取难度会降低。

 

网上填报志愿那天,是妈妈去操作的,她拍下报名页面的照片,小小地感叹了一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彼时我心意已决,一志愿填报世外。第二志愿填报了青浦世外,原因很简单,第一这依然是世外体系的学校,教学理念和要求一致的;第二可以满足小朋友坐校车的心愿;第三青外接受一志愿是徐外的学生的面试结果,我不需要进行两次面试。


3

咱们是一伙儿的


课堂是学习的主战场

 我们家的情况是没有在外面的机构进行知识学习,从小班到大班第一学期也没有给孩子准备知识类辅导教材,按照论坛的标准,这大概叫做散养。面试前2个月做了一套幼升小模拟训练的书,这个是最后的备考准备,后面我会单独说。因为读了私立幼儿园,幼儿园自身是要教东西的。在幼儿园常规时间以外,我们为了减少接送孩子对工作的影响,每天晚一点接他,在幼儿园给他报了一些课后兴趣班。这种兴趣班一次一小时,从下午三点半到四点半。小班一周三次,中班一周四次,大班一周五次,具体内容后面再细说。我知道一些幼儿园未必有这种课程选择,因此家长不得不在外面额外再报机构学习,那么我把幼儿园和机构的学习都算作是课堂内学习。相对于课堂内学习来说,父母在家教授各种课程,算作是课堂外学习,也就是论坛上的自鸡。我个人的观点是:以课堂内学习为主,课堂外学习只是点缀。主要考量有以下几点:

 

1、教师是一份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专业的事情应该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一个学期安排一个课程,从课程设置背景及意义、学习目标设定、学习进度安排、教材选择、课件设计制作、针对每个孩子的难度控制等等方面,都需要老师认真准备。有经验的老师教过成百上千的孩子,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和教育,随时还在进修、改进。家长呢?最多带过两个娃吧,我觉得我们是干不好这个活儿的。要是在学校里,带你孩子的老师都是没读过师范第一次教孩子的人,估计家长早就把校长办公室的天花板拆了对吧,那为什么当这个门外汉变成自己的时候,就能心安理得呢?我们家长来扮演教师角色最大的劣势有两个:一是方式方法和程度的把握完全是业余的。有不少家长自己小时候读书就不咋地,教起孩子来完全摸不到门道。就算家长自己读书还算可以,985出来的,比如我们家妈妈。考前准备帮孩子解答一个他想不明白的题目时,也往往是为了解题而解题,没有先想清楚这个题目考察的思维能力是什么,孩子做不出是思维卡在什么地方,如何诱导他把这个思维节点自己想通。我经常拿她打趣,说你没做过学霸,根本不了解学霸的想法。二是感情因素掺合太多,情绪控制很难。大家朋友圈都看到说辅导孩子做作业很容易河东狮吼,可你见过老师用吼的方式教孩子做作业么?急了,说明你业余嘛。

 

2、界限感。这里先扯个别的。以前在设计院上班,经常有一些项目需要常驻外地,单位就在当地帮我们租个房子,大家过去生活几个月。那种工作经历让我发现,当工作和生活场景混在一起的时候,人的思维效率很快就降低了。没有办公室,没有上班的仪式感,早上醒了坐在床上用笔记本就干活儿,不干活儿的时候也是坐在床上用笔记本看电影玩游戏,不用多久人就会陷入到一个很糟糕的工作状态里面去。所以后来我们安排办事处,办公和居住都尽可能要分开。要么分开租办公室和住处,如果只有一个场所,最起码楼上楼下分开来。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想说工作和生活,需要清晰的界限感,这是有助于效率提升的。成人是这样,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学校就是学校,家里就是家里,老师就是老师,父母就是父母。

 

3、学习时间应该是有限的,要珍惜并学会提高效率。这里我拿吃饭打个比方,很多小孩儿吃饭不认真,爷爷奶奶端着碗在屁股后面追着跑。我儿子从小吃饭就很认真,我的朋友但凡跟我儿子一起吃过饭的都会说他吃饭好乖,大家问我怎么教的。答案其实很简单,一是不给喂自己吃,二是自己觉得饱了就可以不吃,三是下了桌子就没有别的吃了。知识是精神食粮,道理是相通的。爸妈在家教,相当于吃零食,零食吃多了,怎么指望正餐吃得好呢?如果父母过多扮演教师角色,可能让孩子觉得上课不认真听也没啥,反正回家妈妈可以教我。爸爸妈妈教知识,定位就应该是个下午茶啊brunch啊这些,偶尔来一下是挺有趣的,天天搞的话饮食习惯就乱掉了。

 

所以幼儿园三年,除了面试前两个月陪他做了些备考的题目以外,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学习都是在幼儿园完成的,回家基本就是玩儿。我们偶尔会就某一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涉及到一些数学思维、识字、语言表达、生活常识、自然科学、天文地理、历史人文等等,都是随机的零散的。正好遇到了,今儿又有时间,那我会跟他聊聊,有时候还会发散开去。但是这种交流要把握好度,我只管教他,不设定目标,不考核成果。千万不要把儿子跟爸爸探讨问题这么有趣的事情变成一个负担。当然家庭教育还是有很多要做的事儿,这会放到第四章去讲。


教育目标 

逛了一段时间论坛,发现很多妈妈很关心“配置”,第一次被问到我儿子什么配置的时候完全答不上来,所以我还发了个贴问“识字量是怎么数出来的?”然后我才知道原来有一本书叫做四五快读,然后才知道了原来还有那么多给幼儿园小朋友的教辅书籍。我看了看,常见的“配置”涉及到识字量、英语阅读水平、古诗背诵量、拍皮球数量、跳绳数量、四则运算水平等等,评价标准有一些是量化的,有一些用培训机构的测试结果或课程级别来表示。这些配置要求中基本上都是知识类的累积,鲜有行为习惯、人际交往、表达能力的衡量,如果目标是考取知名的民办小学,光靠那些配置我觉得是不够的。

 

另外关于这些常见的“配置”,我认为孩子到了幼儿园快结束的时候在这些方面具备一定能力,肯定是好的。但论坛上很多发出来的,真的实在是太高了,甚至有些孩子的水平我觉得已经高得离谱了,家长都还在焦虑,或者还有配置高得离谱但还是冲击失败的。这就可以换个角度来看看了。按照这些标准,我儿子的配置,某些单项不算低,但总体肯定不算高,有些方面明显是达不到的,然而并没有影响他最终被录取。那么究竟这些配知道什么程度就可以了,是不是一定要比别的牛蛙更牛,也需要理性看待。

 

我们通常在生活中会说一个孩子“蛮灵光的”,这是一种感觉。有那么一些孩子,即便你没有考核他任何知识,没有准备任何题目给他,可是和他相处十分钟,你就能有这种感受了对吧。学校一直在强调他们看重孩子的学习能力、行为习惯和潜力,通俗地说他们就是在挑“灵光”的孩子啊。那么他们真的就靠这些知识和技能储备来评价孩子吗?我觉得至少不全是,否则论坛上就不会出现“水牛”这个词了。要知道学校招生办负责面试孩子的老师,阅娃无数,几万个孩子看过了吧,他们究竟看些什么,这是家长最关心的。所以也有不少的总结,强调细节,要打招呼,用完东西要归位等等。钻研琢磨他们的考查点,做针对性的准备,我觉得这是一条路,从结果来说我不排斥这种方式。然而我们也有另一个选择,就是回过头来思考整整三年的幼儿教育,目标是什么?如果我希望用三年时间把孩子教好,让他成为一个可爱的人,那么必须关注是什么?

 

前面我提到了我们没有在幼儿园以外上过任何培训机构,也没有选择课外教材在家系统学习过。今年我们家的情况也并不是特例,儿子的幼儿园同学所有报考民办小学的孩子全部都被录取了。应届的41个孩子,32个读了民办,2个出国,7个读了对口公立。有去的学校包括世外、上外、星河湾、协和、福山正达、上实、上中、中芯、万科等等。那我觉得这样的录取结果至少说明:幼儿园教的这些东西,应该满足绝大多数民办小学的考核要求。具体的教材、课件因为涉及到教师们的劳动成果,这里不方便展示,但是我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个他们的综合评估,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一些理念和思路,而在我心里这些就是课内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

 

每学期老师们都会给每个孩子做这样一个评估并交给家长,期末每个孩子的家长会和老师预约好15分钟的单独谈话,谈话内容可以提前沟通。老师跟家长一起聊聊孩子这学期的综合表现,主要谈论孩子的优点是什么,不足有哪些,这学期有些什么进步等等。然后会给家长一张孩子的学期综合评估表,我相信很多家长看了这个评估表会很吃惊,因为有些方面的要求真的是不高的,但是评估内容很全面。


整个评估包含六个方面,每个方面有数条具体内容。这六个方面分别是:社交能力的发展、工作习惯、运动技能、语言艺术/读书准备、中文学习、数学/科学准备。从小班到大班,这六个大的方面都是一样的,每个方面包含的具体评估条目,有一些三年不变,有一些则发生了变化。每一个具体的条目都有一个评估结果,分别是起步阶段、发展中、熟练。每学年结束的评估表会把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的评估结果并列,这样你可以看到孩子这一年来在某一方面的变化,是变好了还是原地踏步还是有退步,然后就可以去找原因。

 

第一部分:社交能力的发展。包括五个评估条目:能够跟其他小朋友很好的互动;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能够遵守教室/学校的规定;表现出自信心;能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

 

第二部分:工作习惯。包括四个条目:注意听讲;能听从简单的指令;小心处理材料/工具;良好的整理习惯。

 

第三部分:运动技能。包括四个条目:能把小的东西拼在一起;正确握笔;熟练运用剪刀;可写自己的英文名字。这里的运动技能并不包括体育课的内容,体育的内容后面会单独讲到。

 

以上三个方面所有条目从小班到大班都是没变过的,只有写英文名字那一条,到了大班变成了“可写自己的英文名字和姓氏”,这个基本上也没太大差别。但是很多条目的具体要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变化。比如正确握笔,对小班和大班的要求肯定就不一样,把小的东西拼在一起,大班做的也肯定比小班难。还有些东西,不用老师来改变评价标准,但是随着年龄变化自然而然就产生新的挑战,比如“能够跟其他小朋友很好的互动”。这个要求就是动态变化的,孩子在长大,性格在变化,相处之道就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大班开始又重新分了班,加入了很多新同学,那么孩子自然而然就会不断遇到与人相处的新问题。他们要想办法去解决,老师和家长要从中引导,从而让他建立起与年龄相符的社交能力。


举个例子,儿子喜欢出头做安排,无论是维持秩序还是设计游戏,他总是希望同学们能够听他的。在小班的时候这就很简单,你个子高,你认字多,你回答问题厉害,小朋友就服你。但到了大班,孩子们都长大了,自我意识更加强烈了,要让同学们接受你的意见,简单粗暴的方式就会不断碰壁。这时候就要教他做出改变,告诉他同学们都长大了,有更多自己的想法,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尝试协调和妥协,找到让大家都接受的方案。孩子在社交、行为习惯和运动技能方面总会在某个阶段会遇到挫折、产生困惑进而滋生负面情绪,这时候家长就要和老师做好沟通,双方都要够敏锐,于细微处观察到这些动态,及时进行合理的疏导和教育。

 

第四部分:语言艺术/读书准备。这里的很多要求和评估是包含汉语和英语两方面的。我知道大家很关心这个,一方面这是很重要的能力要求,另一方面这跟面试民办小学关系很大,所以篇幅会比较大一些。语言艺术/读书准备的评估包括9个条目,随着年纪变化内容也在变化。小班的时候9个条目分别是:表现出读书/听故事的兴趣;对有关故事情节的提问;回答有关故事的问题(第一学习不评估);表现出写字的兴趣;背读出要写的句子;用图画/图标/字母写字(第一学期不评估);认识自己的名字;造句;认识小写英文字母。这里特别提醒一下,不是每一条考察内容都要求做到熟练,一开始不具备这些能力很正常,就是要我们一点一点慢慢教。我回头来看小班第一学期,9项里面有2项不评估,剩下7项只有认识自己名字是熟练,剩下都是发展中和起步阶段。到了小班第二学期结束,三个熟练四个发展中两个起步。所以家长千万别着急,要给孩子时间。

 

中班:表现出读书/听故事的兴趣;回答有关故事的问题;复述熟悉的故事;表现出写字的兴趣;识别不同字母的发音;参与演讲展示;认识自己的名字;认识大写英文字母;认识小写英文字母。大班:表现出读书/听故事的兴趣;回答有关故事的问题;复述熟悉的故事;表现出写字的兴趣;在多种情景中运用新学词汇以加深理解其意义;辨别单词是否押韵;认识单词;辨认单词中的音节;口头混合不同字母的发音并创造简单单词。这个板块的考评条目每年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大家自己对比起来找不同,感受一下要求逐步提高的节奏。有很多幼儿园并不是外教全天带班,因此英语的学习肯定是要在机构或者家里学的,大家不妨参考一下这些具体的要求,然后关注一下平时的英语教学中的节奏。我观察了一下幼儿园教的东西,不是简单的认认单词打打招呼,包含了很多语音辨别、拼读规则的东西在里面,这应该就是我们说的语感的培养,相信还是很有用的。另外,有些在低年级有要求但是高年级不要求了的东西,并不是后来就不做了,比如对故事提问,背读要写的句子,演讲展示等等,这些东西只要出现在某一年的要求中了,后来就算评估表上没了,练习和要求其实一直还是继续的。

 

第五部分:中文学习。我们幼儿园中文学习的考核条目不多,不是不重视,是很多内容已经在上一部分中包含了。小班:表现出对儿歌(诗歌)的兴趣/对颜色的掌握;0-20的数数。中班:表现出对识字的兴趣;数字10以内的加减法;颜色、形状的掌握;0-20的数数;基础礼仪的掌握。大班:能书写简单的字(能写50字左右)并阅读简单故事;认识简单拼音、偏旁、字形结构;30以内的简单加法;20以内的简单减法;写出自己的中文名。大家看,跟这里很多家长的要求比起来,这些要求真的不高,但是这些要求背后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往往是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个后面我打算用单独的篇幅来聊。

 

第六部分:数学/科学准备。从内容来看,其实就是大家平时说的“逻辑思维”或者“数学思维”,这也是一个大版块,每年都有十几条内容。小班:一对一的回应;数量的比较;按颜色分类;按形状分类;按大小分类;识别8种基本颜色;识别4个基本形状;按顺序报数;按倒序报数;数数;认识数字;根据大小排列物品;制作简单的排列样式。中班:一对一的回应;数量的比较;按颜色分类;按形状分类;按大小分类;识别8种基本颜色;识别4个基本形状;按顺序报数(1-20);按倒序报数(1-20);了解更多、更少、等于;了解奇数和偶数(1-20)认识数字(1-20);根据大小排列物品;制作简单的排列样式。大班:简单的加法;简单的减法;按颜色分类;按形状分类;按大小分类;辨别更大、更小及等量;按顺序数数;按所给数字顺序数数(不从1开始);跳跃数数;认识数字(高位数字);倒数;制作简单的排列样式。

 

逻辑思维的要求看上去都是比较简单的,但是这就需要做一些题目来联系了,重要的是能够建立起概念,体验思维过程,感受这些数列、大小、重量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对这么大的孩子来说真的不是要他们去归纳总结理解,就是要感受。思维能力培养我也想放到后面单说,这里还是只说目标。我们中班和大班课后报了数学思维的兴趣班,强度不大,一周一次每次一小时,课后几乎没有作业需要拿回家做,都在课堂上就完成了。但是就像我之前说的,要相信专业的老师,他们的教学效果是比家长自己来要好的。两年下来每周一小时数学思维课,最后面试逻辑思维的题目他基本上全部做出来了。今年3月妈妈逛论坛看到都说百花思维365很好,就买了提高完结篇7-12册。买回来就把第12册给他看,翻了几页说学校都教过了,那套书就再没用过,幼升小结束后给朋友了。


相信你的队友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老师是我们的队友。本章的标题“咱们是一伙儿的”就是指家长和老师要彼此信任,密切配合。在第一章里面说到对幼儿园的选择的时候,已经提到了园长的理念和管理水平是核心考虑因素之一,有这方面考量的话,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信任就有了理论基础。当下社会风气总体来说是缺乏信任的,尤其是老百姓对专业人士缺乏信任,喜欢自己来。比如生病了不大信医生,想自己百度;比如教孩子不大信老师,晚上回家自己上。我相信每一份不信任背后,一定有一些辛酸的故事,所以无意去做任何评价。但是既然是经验分享,我就实打实地说,至少有我这么一个例子,在孩子的教育上几乎是100%的信任老师们,虚心地和老师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的建议并配合他们的工作。是的你没有看错,是我配合他们的工作,不是他们配合我。

 

为什么我信任他们?

第一,他们很专业。对于老师们来说,教书是他们的职业,全职的,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和劳动去备课。幼儿园墙上有每个外教的照片和一句他们认为很重要的话。其中副校长那句话我特别认同,她说“Children may not remember what you said, but always remember what you make them feel.”语言容易被遗忘,感受却不会。所以老师们要花很多时间去设计制作各式各样的教具,孩子们借助这些教具,就能去真实地体验这个世界。有些很简单,比如小班要数数,就不是在纸面上看数字,做了很多棒棒,彩色的,像我们原始的祖先一样,通过数实物来建立数字概念。再比如要教孩子理解地球围着太阳转是一年,每次有小朋友过生日的时候,寿星就要围着地上的太阳模型转几圈,转一圈表示一年。每年16个孩子过生日这个动作就要做16次,开开心心的就把这个道理记清楚了。讲火山的时候,老师们真的做了个火山,化学试剂产生大量烟气和泡沫模拟岩浆喷发,这就比看书看视频来得更有趣。最近在讲光线和影子,老师们搞了一套皮影戏装备给孩子玩儿。这些东西,不是偶尔为之,是三年来天天如此,我们在家里怎么做得出来?在家我们能做的也就是书桌前黑板前,给他讲讲题,黑板上画画图形算式。这样的形式,偶尔搞搞可以,考前准备一两个月冲刺也还行,如果三年都这么做下来,乏味至死,又怎么能激发孩子的探索知识的兴趣呢?

 

第二,他们经验丰富。这些老师,无论是中教还是外教,都有很多年幼儿教育经验了,而我呢?带孩子这是头一回啊。结果就是家长容易心急,而教师更懂得控制节奏。举个例子,我是很重视音乐教育的,儿子从小班开始就在上音乐启蒙课,一周两次,一开始连调子都不教,全是打拍子,各种节奏感训练。到了中班的时候,身边一拨儿一拨儿的孩子都开始学乐器了,爹妈那种不甘人后的情绪上来了,我就去问音乐老师,要不要让他开始学乐器,结果音乐老师说:“你着什么急,我女儿还没开始学呢。”她女儿比我儿子大一届,乐感超好,属于那种只要音乐响起来,扭两下就能从一大群孩子里把你眼球抓过去的那种,去年也考到热门民办去了。音乐老师是四川音乐学院的硕士,教孩子也十几年了,孩子怎么学音乐,你说我应该听她的还是听网友的?所以我就不学,打算上小学了再考虑乐器的事情。事实上孩子虽然现在还不会任何乐器,但是乐感我是很满意的,节奏感很好,酷爱音乐,爱唱歌。我觉得他的音乐素养到这一步,我能接受。齐达内都13岁了才开始接受正规的足球训练呢,也没耽误他做球王。小时候练感觉,大了学技能,这也没毛病对吧。

 

第三,他们更了解孩子。是的,虽然儿子是我生的,可是现在这个阶段,有效相处的时间,老师肯定是大于我的。老师每天和孩子在一起,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老师看在眼里,所以要想了解孩子的状态和水平,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问老师。前面一节我写的那些综合评估的内容,假如给到爸爸妈妈自己给孩子做评估,我觉得有很多条目我都无从落笔,根本就没法了解。论坛上经常有家长用一两百个字罗列孩子的一些知识水平,然后问“这样的娃考盛大有希望么?”我的天,网友们见都没见过你孩子,怎么可能给得出答案呢?单纯以识字量、教材等级来看,相同条件下的两个孩子可能生活中完全是两幅模样,所以罗列配置问网友是不靠谱的。要准确把握孩子的水平,就要问那些了解你孩子,而且见过成千上万孩子的人。在我们幼升小的选择过程中,从一开始想好读对口公办,到考虑报考盛大,到最后决定报考世外,老师们对孩子的评估建议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决策依据,甚至可以说在某些阶段是老师们的评估在推动家长改变想法,最后的事实也证明老师们的判断是比较准确的。

 

除了知识技能以外,社交能力更是只有老师最清楚。我们小时候,一个工厂就是一个社区,吃完晚饭全厂孩子在家长眼皮子底下玩儿,社交是发生在父母眼前的。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大多数家庭的居住环境,基本上孩子回家就不再有社交行为,所以孩子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主要就靠老师的观察,他们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老师向我们反馈时,我们也会请教老师家长这时候怎么做最好,然后根据老师的建议回家执行就好。功利一点说,也许有家长觉得面试的时候不考察社交能力啊,其实不然,一个人在人群中的综合表现是否得体,我认为跟社交成熟度密切相关。孩子,在只有他一个孩子的环境中,和一群孩子的环境中,行为习惯可以有很大不同,这个不是考前跟他多嘱咐几句就管用的。所以无论是从人格培养角度,还是从幼升小面试角度,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方面的教育,家长和老师的配合很关键。


阅读

在我看来,阅读兴趣与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根基,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最重要的学习素养。在儿子众多的优点之中,识字量大是非常核心的一个优势,这意味着他在没有家长和老师陪伴的时候,能够进行有效的自我学习。上托班的时候,我们发现他认识很多字,有一次妈妈找了一张A4纸,在上面写下一些常用字看他是否认识,最后密密麻麻写满两面,大约500字,基本上都认识,之后我们再没有做过任何识字量测试。中班的时候班主任说,他的识字量已经足够应付幼升小了。可是幼儿园的教学目标里从来没有具体将识字量作为一个量化指标,而是提升了一步,将阅读兴趣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和考核内容。因此我们要看到,识字量并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一个手段,阅读兴趣结合识字量转换成成阅读能力和阅读成果,才是最终的目标。我并不认为这两者是简单的因果或者上下游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识字量可以刺激阅读兴趣,反过来,阅读兴趣也能提升孩子识字欲望和水平。

 

上述观点的获得并不是我先知先觉,而是后知后觉的。因为儿子在很早就体现出识字方面的特长,网上最热门的识字类教材、工具、app我一个也没用过,早些年就乐呵呵说他喜欢认字,没有去深究个中缘由。写这一节前我特地思考了一下,为什么他识字多,能够想出来的答案就是前面提到的,我们没有将识字作为目标,而是刺激和保护了他的求知欲,从而自然地积累出较大的识字量。在我看来,识字卡片等工具主要针对的人群是在没有语言浸润环境下的文字学习,比如在中国要学英文,我们需要红宝书背单词。比如在海外出生的孩子要学中文,那也只能借助这些工具。要知道我们的孩子是生活在中文环境中的,他身边随处都是汉字,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刺激点,让孩子愿意记住这些看到的字。


儿子在很早的时候展示出对地图和路线的强烈兴趣,他的识字也就是从公交站牌开始的。小时候在老家,每天吃了饭外婆带着去楼下转悠,公交站点和道路指示牌就是他最早的识字启蒙。发现他这个爱好之后,我们也比较注意鼓励他,在他认识路,并记得路线的时候给予他足够多的表扬,到了5岁的时候,全家基本上形成共识——他指的路线不会有错。每天上学放学路上他会盯着导航看,中班的时候玩我们的手机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打开高德地图看马路,我们也没有对此做过任何制止,一直是比较放任他研究地图、公交线路的。许许多多的字,就通过这种方式被他记下来。有时候孩子会认错,这时候不要取笑他,就认真地告诉他形近字的区别。比如有一天他在车上看到春申路的路牌的时候,他忽然说,这个申字好像中山南路的中啊,那么晚上回到家,就把口、日、田、中、申、由、甲写给他看,一次可以都讲给他听,但是不强求马上记下来,这几个字留在黑板上他每天都能看到,过几天自己就记清楚了。

 

孩子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基础之后,就可以选择合适的书给他看。不仅仅是书本,包括动画片、app、游戏等等,我觉得这时候不必强加家长的意愿给他,孩子喜欢的,就侧重多看。比如他喜欢地图,就从城市地图到中国地图到世界地图,然后买一些地理相关的绘本,陪他看一些,讲一些,让他自己看一些。多年以前我同事跟我说现在的孩子喜欢看巧虎,那时候我还没孩子,自己看了两眼觉得好傻啊,心想以后才不要给儿子看这种东西。结果呢,孩子就是很喜欢巧虎,然后我也就没拦着,巧虎的东西一直买到现在,到6岁偶尔他也会说爸爸我今天可不可以看巧虎,那就看吧。反正里面也有很多故事,有游戏,有玩具,陪着他玩,也能认识很多字。孩子想玩好一种游戏,就会很想记住图纸上的文字,这种动力保护好就行了。

 

随着年纪的增大我也尝试着买各种类型的书给他,但一直都比较尊重他的意愿,他不喜欢看的,便没有强求。总体而言在中班以前除了巧虎每月一套之外,家里买的绘本很少,但是每天在幼儿园他应该是读了很多书的,学校每天有固定的阅读时间。中班下学期买了西游记少儿版绘本,这是他自己在家读的第一套系列读物,他很喜欢,翻来覆去读很多次,再后来买了彩色世界童话全集,办公室放一些家里放一些,放学接回公司他自己看书到我们下班,晚上有时候我在睡前陪他读一本。阅读兴趣的建立使他的阅读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到了最近,他已经能独立阅读《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系列小说,一本11万字的书,分三次大约6个小时就能读完,其中有少量不认识的字,但不影响他理解整个故事。他看着看着就蒙着嘴笑,然后抬头跟我说,这个故事太搞笑了。

 

这里我特别想说,当孩子在建立阅读兴趣的时候,家长最好小心一点,不要干涉太多。我知道很多幼升小面试都涉及到阅读理解的问题,当我看到他阅读非常快几分钟就翻完一本绘本的时候曾经也产生过疑问“你读这么快,到底是翻翻图画就过去了还是认真读了内容?”但这样的问题我只问过他一次,他说他都看了内容了我便再没有深究。他读过的故事,有时候我会问问故事内容,但绝不是每篇都问,而且他能说多少算多少,偶尔提一提说你复述一个故事应该有怎样怎样的逻辑和构架。只有当他主动跟我讲他看过的故事时,我才会多问一些细节,但是都把这种对话保持在聊天的维度,侧重点也是教他怎么讲好一个故事,而绝不是对他阅读成果的考核和说教。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自我意识也很强,用力过猛适得其反,家长能做到不画蛇添足就很好了。

 

最后说到拼音,实际上他从中班开始就开始锻炼使用拼音了,主要目的是为了打字刷朋友圈。因为他识字多,很快就发现了微信的乐趣,借着这个兴趣,我们给他注册了微信号,帮他关注了一些亲人朋友,鼓励他自己打字和微信好友说话,孩子乐在其中,学得也快,到大班开始的时候已经能比较熟练使用拼音了。幼儿园大班开始学校教授拼音,我们在课后也一周有一小时拼音课。系统的拼音的学习也能够增强孩子的语感,有助于加深他们对韵律的感知,从而更好的体验诗词的美感,刚开始的时候会有拼音发音和英语的混淆期,但是很快就过去了,小孩子完全有能力同时学习多种语言。学习拼音的另一大好处是他可以自己查阅字典,自我阅读的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省了我们很多事儿。


数学思维

这个一直是幼升小考核的一大重点,也是会在未来很多年的学习中影响到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家长们也花了很多精力在这个上面。还是那句话,用力不要过猛,在幼年时期,我们注重的一定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解题技巧的提升。而思维能力在这么年幼的阶段,感知是第一位,通过原始的手段去理解数学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家长尤其不要站在一个成人的立场和标准来看待孩子的思考方式和速度,要耐心耐心再耐心,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实现具象到抽象的过程。

 

最早是识数和不进位加减,这时候用实物和图形来数数是必须的,这个时间可能持续很久,我儿子用ipad玩嘟嘟数学,结合实物和数字的加减做了大概有一年,他乐此不疲我也没有刻意给他增加难度。那时候大人们出去吃饭,孩子吃完了没事儿干,家长还要聊天,就把ipad给他玩嘟嘟数学,这就是我们最早的数学启蒙,从结果来看,那些看上去很幼稚的计算还蛮有用的,就是因为这种app把抽象的数字和具象的物体结合得很好。


我们小时候先学加减法,到了高年级才学习数轴。但实际上要理解数列和加减的本质,数轴要比算式来得直观得多,而掰指头数数就是最原始的利用数列关系理解加减法的方式,孩子在一开始用这个办法去做加减法的时候,完全没有必要去打岔或者纠正,就让他数。嘟嘟数学上面把苹果西红柿草莓这些水果按照数量排列起来做加减法,自然而然就把数量和数轴上的长短对应起来。孩子开始做加减法算式的时候,他多想一层,在脑子里把数字形象和数量形象对应起来,然后算出一个结果,看上去很慢,但学习加减法的目的才算达到。如果家长很着急,过早追求计算速度,没有给孩子足够时间去经历这一个思考过程,那么最终速算水平再厉害,也是有遗憾的。

 

上面只举了一个例子,类似的问题后来还有很多,进位加减法、几何图形认知、重量比较、等量代换等等。总的来说就是不要着急,当孩子自己在用笨办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给足时间,让他们享受用笨办法解决问题的乐趣,笨的办法=花时间长的办法=完整的思维路径。成人们总结出来的优化计算方式,都是捷径,捷径一定要等他把原始路径走熟练之后在教给他,甚至索性不教。数学上有太多的套路,这些套路对付考试很有优势,但是可能会阻碍孩子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数学思维上的教育我觉得要求是比较高的,家长如果自己数学思维能力很强,也很有耐心,可以在家适当教一些。如果不是,最好还是交给有经验的老师。

 

我们从小班开始正式接触数学思维的学习,用到的工具和教辅书记有app嘟嘟数学、《公文式教育》、《阶梯数学》、《高思学校竞赛课本(一年级)》。嘟嘟数学是外出就餐或者其他活动时用来消耗他时间的,其他三套书分别是小班、中班、大班的课外读物,放学回到公司以后到我们下班前有一个小时时间自己看,当然也不是天天都看数学,有时候也看别的。前两套书基本上是自己看完的,到了高思竞赛的一年级上册,有部分内容不能自己理解完成,需要家长协助一下。除了幼儿园课内的学习,中班开始每周一次一小时数学思维兴趣班,也是在幼儿园上的。准备幼升小时最后两个月做了一套华东理工出版社出版的《幼升小面试三大能力训练——数学思维》。


语感和乐感

为什么把英语和音乐放一起呢?一方面是我们英语上可以分享的经验少得可怜,因为孩子的幼儿园是外教全天跟班的,每天上午半天都在英语环境中学习,所以英语能力就不再需要我们操心了。在我看来比较有趣的是他们小班中班几乎完全没有涉及语法,什么动词时态、词格、复数等等内容统统没有。那时候孩子们的语法一塌糊涂,但是他们都很敢于表达,并且能说明白自己的意思。而他们的听力普遍很好,基本能听懂简单的句子。中班的时候出国度假他已经敢自己去跟餐厅服务员要纸巾啊餐具之类的东西,到了大班就已经可以带着爷爷婆婆去餐厅吃饭了。汤姆布雷迪来上海的时候带他去球场参加活动,广播里用英语通知类似活动将于多少分钟之后开始这样的话,他都能听明白。


很有趣的一件事情是,我一度很想在家里和他用英语进行简单对话,看看他英语学得怎么样,但是孩子非常固执,坚决不和我说英语,因为我是中国人。他和爷爷奶奶讲四川话,和爸爸妈妈讲普通话,英语只跟老外讲。最后为了了解他的英语水平,我跑去买了VIPKID的课程,就为了在家里能听听他说英语。中班的时候买了课程,第一次做了水平测试,测试结果是建议从Level3Unit4开始,然后每周一次课,害得销售给我打好多电话说为什么一周只上一次啊,最后逼得我说实话告诉他们我上这个不是为了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听听他说话。

 

把英语和音乐合在一起说的第二个原因是,从最终世外的面试要求来看,学校完全不考核孩子的英语水平,但是很巧妙地考核了孩子的语言模仿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语感。在我看来,语感和乐感是相通的,所谓跟唱即跟读。三年来孩子在音乐上的兴趣与学习,练就了他对各种声音的辨别和模仿能力,这在幼升小面试中应该是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的。从小班开始,他每周有两次音乐兴趣班,到了中班大班其他学习内容加上来以后,音乐都没有停过,整整三年每周都有至少一次音乐课。


从小班的奥尔夫音乐基础,到中班的节奏打击,到大班的合唱,用音乐来锤炼他的耳朵从未间断。不仅如此,由于每天他上学放学要花一个多小时在车上,每天就会听一个多小时我们手机里的各种音乐。我没有可以选择儿歌给他,因为我觉得儿歌的旋律和编曲都太单调了。我就播放我自己喜欢的歌,以流行歌曲为主,包括国语、粤语、英语、日语,也有一些电影音乐、游戏音乐。于是他养成了上车必听歌的习惯,并非常乐于学唱歌曲。从刘若英到薛之谦,从阿黛尔到松隆子,一直到今年一集不落地追完了《歌手2018》。说起今年的《歌手2018》,真的是到了走火入魔的境地,随时随地都在唱。晚上睡觉头要朝着西南方向——湖南卫视的方向;早上起来跟我说“爸爸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去了歌手总决赛现场,看到了所有的晋级歌手和返场歌手”;他的职业梦想也从牙医变成了歌手。我觉得这几百首歌曲的跟唱,不仅提升了乐感,也大大提升了他的语言模仿能力。当然有一个喜欢唱歌的儿子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好多乐趣,公司活动一起去ktv,他点了很多自己喜欢的歌,当他拿着话筒唱出“爱上你的时候还不懂感情~”的时候,所有人都要笑趴下。也是在K歌的时候,同事们发现,他的粤语歌唱得比我们更像样,所以后来当我知道世外面试要考察非英语的模仿时,我心里一阵窃喜,觉得这个方面他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中班开始课后兴趣班每周增加了一节“let’s talk”,这是幼儿园一个英语课外课程,以拼读规则为主,让孩子强化对一些字母发音的感受,每一节课重点学习某一个发音,然后发音相似的单词列一大堆,感受这个字母的发音。这门课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能够正确读出陌生单词的发音。这也是我很认同的幼儿英语教育目标,并不以词汇量的累积和语法的掌握为目标,着重培养英语语感,感受这门语言的发音和文字之间的内在逻辑。


体育运动

开门见山——我儿子的体育是短板。了解他的每一个朋友都能看出来,运动协调性是他的短板,反应不够敏捷、平衡性一般、动作频率慢等等。有时候我都很纳闷儿,爸爸妈妈的运动协调性都不差,他咋就没遗传到呢。也许这就是上帝的公平,总要给你一些天生的弱项的。所以这一节先说一个与体育无关的内容:知道孩子的优势和短板之后,是补强还是补短?

 

我的答案是:补短。原因有几个:首先是幼年阶段,我还是希望孩子能够均衡发展的。其次,他的这个短板在我看来对人生特别重要,具备较好的运动能力,无论他一生从事什么职业,都是非常重要的。最后,优势具有自我生长能力,他喜欢读书喜欢数学,你买书扔给他自己看就能不断提升水平,不需要我们花太多精力,而短板则需要家长付出心血有计划地帮助他改善。前面讲到的很多学习内容我真没花什么精力,而体育这一块算是遇到了一个挑战,那就是:如何帮助孩子提升他不擅长的能力。

 

我是从儿子三岁左右发现他在运动方面的短板的,一开始的表现就是不太爱疯跑,上下楼梯总是小心翼翼的,胆子也比较小,半尺高的台阶就不敢往下跳。我甚至一度把这归结为小时候奶奶带他总是过分强调“小心点!慢一点!”现在回过头来看还是错怪老人了,应该说老人家的小心只是因素之一,但更大的原因恐怕真就是天生使然。


来上海以后离开了老人,我决定先从提升他的胆量开始。以前在商场都是去那种比较简单的儿童乐园,偶然的机会在商场里看到了亚马逊探险乐园,毫不犹豫就办卡,各种语言激励旁敲侧击地鼓励他,说这个很好玩,很酷。第一次上去的时候胆子特别小,一步一步都要工作人员陪着帮忙,但是没几次就进步很大,我也是不遗余力地鼓励和表扬。小班的时候幼儿园开设的体育课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由于幼儿园场地限制,操场很小,所以在体育课上做了精心设计,他们有个“螃蟹老师”,设计了很多提升平衡感知的体育教学内容,孩子们很喜欢,我也能明显地看到他运动协调性的变化。

 

到了中班,也是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橄榄球俱乐部,深思熟虑之后为他报了名,当时的考虑主要有几点:首先这是集体运动,有助于提升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纪律性;其次有幼儿园同班的几个好哥们儿一起上课,能提升他的参与积极性;再次少年橄榄球是以跑动为主的运动,主要内容就是跑动、追逐、躲避,没有技术门槛。对于运动天赋比较好的孩子来说,有技术门槛的运动要相对容易上手,从而迅速找到对抗的乐趣,比如足球篮球滑冰等等,但对于我家这种运动天赋比较弱的孩子,很可能一开始迈不过这个坎儿,运动积极性就没了,他第一次尝试滑冰就以一个很失落的状态结束。所以因材施教,我给他选择一个容易上手的活动先练起来,增加运动量、培养体育精神、体验竞技氛围。到如今橄榄球已经从U5上到U7,从最初的跑跑跳跳到后来有强度的训练再到现在有了战术手册,能看到他一点一滴的变化,虽然在同龄的队友中他依然不是表现出众的,但是身体素质、团队纪律、竞技精神的提升还是很明显。我觉得对他来说,这就已经足够了。中班升大班的暑假还另外报名了游泳课,这个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他掌握游泳技能,跟我们出去旅游度假时能够一起下水去。

 

所以,除了幼儿园课内的学习,课外给他加的唯一的两个项目都是体育运动方面的,事实上我们在体育方面花的精力远不止这两门课,应该说鼓励他陪伴他参与体育运动是长期的,包括教会他骑自行车、在家做仰卧起坐等等。这也也充分体现了“补短”的方针,短板要爸爸妈妈在课外投入精力去设计安排。而至于长处,孩子有自我驱动力和相对优势的能力,我们给够资源让他自己去提升就可以了。


4

学做父亲


上周幼儿园通知,这一周每个家长约个时间去学校录制一段给孩子的话作为毕业寄语,而课堂上也开始制作毕业倒计时日历,转眼间,孩子们的幼儿园生涯就要结束了,这篇长文也写到了最后。从产房里将他抱出来时眯缝着眼的样子还历历在目,转眼间已经要做小学生了。过去三年儿子进步很大,长高了许多,学会了新的语言,新的知识,新的思考,从一个傻乎乎的胖娃娃,变成一个自我意识强烈的小大人。


不仅是他,我们全家都经历了许多变化。离开了长辈的帮助,我们独立地经营起自己的生活,离开原有的工作环境,投入新的事业,爸爸和妈妈何尝没有变得更加成熟。与其说我们教育着他成长,不如说我们一起在经历奇妙的旅程。又何止是这三年呢?自从他来到这个世界,这趟旅程便开始了,在他的陪伴下,我要学习一门全新的技能——做父亲。


张弛有度

男女有别,爸爸和妈妈的角色定位是截然不同的,与儿子的相处之道也有所不同。通常来说,妈妈心思慎密照顾周到,随之而来的负面情绪是易焦虑。另外通常母亲的陪伴是长期一贯的,和孩子也更亲近,造成的不利局面往往是缺乏威严。父与子天生有距离感,所以小男孩儿对父亲往往带有敬畏和崇拜的心情,这是值得保持的,所以父亲对儿子教育的介入不在于朝朝暮暮的厮守,而在于张弛之间的把握。


我的工作出差比较多,一年有一百多天都在全国各地的酒店里睡过,这种距离感让我和孩子都非常珍惜彼此的相处时光,他也更愿意将我说过的话记在心上。即便话痨如果,爸爸通常还是比妈妈话少一些,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都会比较谨慎使用,这样就能保持这些语言的威力。而且我也认为一个男孩子应该从小明白工作是和家庭同等重要的,上班是件严肃的事儿。将来他也必须学会坚固事业和家庭,任何一方面掉链子都是我不愿看到的。孩子大了会看到各式各样的家庭状况,他会问“为什么某某的妈妈不用上班?”“为什么某某的爸爸不出差?”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很谨慎,一般不牵扯到经济状况问题,也不为职业设定分一个高下,主要教育他平等看待人们生活状态的多样性、强调个人选择要忠于内心的喜好、工作和家人都值得被热爱并且可以被兼顾得很好。

 

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家教的社会风气还是以严厉为主,后来才开始流行激励教育,结果一下子走得偏成了滥用表扬,寻寻常常一个举动也成了父母眼里不得了的事情。而刚学骑车那会儿有一次摔到了之后迟迟不肯爬起来,不想再坚持。通常遇到这种情况我要求他自己爬起来的继续练习的,那天鼓励很久未果我故意说我不喜欢这样的孩子,他灰溜溜跟在我身后不吱声。后来有一次练习了一晚上,他练得不错,摔了几次也没吭声。最后一次独立骑出了30米然后停不下来飞进花坛里,摔得很惨一下子哭得稀里哗啦。这时候我知道他是真的摔疼了,而且练习成果也算是突破了自己的极限,见好就收上去安慰和表扬他,然后奖励他一杯冰淇淋我俩蹲在马路牙子上吃。他花着脸,吃得很开心很得意。一边吃一边问:爸爸,今天的我是你喜欢的样子了吗?这时我猛然发现,原来他那么在意我对他的看法。这何尝又不是我小时候对爸爸的感受呢?有一些崇拜,有一些害怕,渴望得到他的认同和赞扬。孩子对我的这份期许,我要非常小心翼翼地保护,尽量做到严厉而不冷酷。

 

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节奏和程度的拿捏也很重要。因为这方面我仅仅是老师的配角,到我这儿问问题属于课外扩展了,所以往往我会得讲比较深比较多,聊个彩虹就把光的波长频率色谱都讲了,但是不侧重考核,不要求他记得住。如果我太在意他有没有记住我说过的话,可能适得其反让他把和我的交流当作一种负担。小时候爸爸常跟我念叨一句话“看了便做,做了便会,会了便放下。”我觉得特别有道理,他刚开始做进位加法的时候有点儿慢,我就教他凑十法,两个人在黑板上写写画画了一个小时,他明白了这事儿就翻篇,也不需要为了追求运算速度在家反反复复练习。


亦师亦友

朋友是自己选的,老婆是自己选的,唯独父母不是自己选的。没法和亲人做朋友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所以我特别希望能够成为儿子的好朋友。所以我们可以百无禁忌的交流任何事,我所有一点一滴的人生经验,都愿意和他分享。如今的孩子生活在丰富的信息之中,常常会问到我们一些成人社会的问题,我尽量做到不回避不遮掩,正面回答。往往我们容易对小孩子产生优越感,觉得他们的世界很简单,自己的见识更加广。其实三五岁的孩子面临的困惑并不比成人少,他们的心态也未必就比成人幼稚。我们见过太多的成年人,面对喜欢的人碍口饰羞,有了好的感情却不懂得珍惜。所以当他有了喜欢的女孩子,要教他在情人节送她一枝花。当他鼓起勇气表白只换回一句谢谢的时候,要告诉他两情相悦是世间最难得的恩典。我们也见过太多成年人患得患失、想赢怕输、怨天尤人,所以当他参加比赛的时候要教他全力争胜,拼到终场前最后一秒。比赛结束后,赢了要尊重对手,输了要心服口服,回去继续磨练下次再战。类似的事情还有许许多多,都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发生的,现在要一一回想还真有些困难。还是那句话,他可能记不住你说了什么,但他总是能记住你让他感受到什么。对孩子坦诚一些,不骗他不逗他,把你的三观讲出来和他分享,自然能赢得儿子的尊重。


携手前行

遗传是奇妙的,你会发现儿子身上和你相似的不仅仅是相貌,性格、爱好、脾气、习性,总有许许多多的地方,让你在这个孩子身上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吃饭时无肉不欢、刷牙时磨磨蹭蹭、挨训时不知所措。所以养育一个儿子最有趣的地方在于,上帝给了我一个幼年的自己,让我重新过一次自己远去的童年,顺带加上些新时代的新玩意儿。


孩子三岁以前,几乎都是你在照顾他,那时候主要的乐趣恐怕还是看着他胖乎乎的样子傻乐。三岁到六岁这几年,他变得越来越聪明,我们就有越来越多的事可以一起做。一起去餐厅吃烤肠,一起在家里拼乐高,一起去滨江骑自行车,一起在周日做早餐。我的工作出差比较多,一年有一百多天都在全国各地的酒店里睡过,当儿子一天天长大,每每我回到上海,最想做的就是和他一起探索新鲜的玩具、书籍和游戏。在这些陪伴之中,我在成就更好的他,而他也在帮我找到更好的自己。岁月蹉跎,我们总是在身上留下一些恶习,一些懒惰、一些虚伪、一些冷漠。当我成为一个父亲,我嘴里的教诲不仅仅说给了他,也说给了自己,我安排给他的活动也安排给了自己。于是我会少说一些谎话,多做一点家务,在周末早起,在晚上放下手机。陪他玩乐高,从最简单的大颗粒到最后的机械师系列,我们一起探索图纸和工具。陪他上橄榄球课,我又爱上了NFL的比赛,我们一起学习橄榄球比赛规则。每到训练日,我也会换上运动装在操场上和教练一起联系传球,偶尔还和家长们一起打打练习赛。因为他我买下迪士尼每一张季卡,可第一次看灯光秀时,被童年时代看过的动画片场景感动得泪汪汪的却是我自己。


从小就不敢坐任何刺激游乐项目的我,在他身高超过122cm那天,陪他一起坐了极速光轮。为了认识星座,我们在ipad上下载星空,晴朗的夜里我们在海边拿着ipad数星星。过去我也就认识四五个星座,现在和他一起,我们一个一个星座数过去,能认出十来个星座了。孩子长大了自己就成了个十万个为什么,往往为了回答他一个问题,我自己还要去网上查资料自学一番,天文地理历史生物无所不有。这些各式各样的探索,我们俩都乐在其中,在一起成长的乐趣,是父子俩对彼此的成全,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单向教育。

 

这个礼拜幼儿园约了每个家长去录一段视频,在毕业季说一段对孩子的寄语。我对着镜头说感谢他三年来陪着我长大,站在小学的大门口,可以预见到会有更新鲜而刺激的挑战在等着他。我已经做好了准备,和他一起去体验更加奇妙的未来。


全文终,感谢您的耐心。


本文版权归作者刘凡所有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粤语音乐分享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