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机型选购 >差评!为什么歪果电影有原声版,港产电影却没有粤语版?| 乱弹

差评!为什么歪果电影有原声版,港产电影却没有粤语版?| 乱弹

2020-12-02 20:23:12


文 | 曹米糯


个月在香港主题电影展上回顾了《阿郎的故事》(1989),这个月又赶上了《英雄本色》(1986)的修复版。关于这两部经典港片,实在不需要我唠叨太多,前有杜琪峯周润发张艾嘉吴孟达,后有吴宇森狄龙、周润发、张国荣,都是香港电影黄金一代的标志性人物;两部电影的插曲——李健达的《也许不易》(国语版即罗大佑的《你的样子》)与张国荣的《当年情》——亦百听不厌传唱至今。对于深受香港流行文化影响的80后一代来说,这种重温不仅仅只是一两场电影,而是整个青春时代!不过,我们今天的主题并不是“怀旧”。


▲修复版《英雄本色》2017年11月17日内地重映


因为香港电影展和《英雄本色》重映属于特殊活动,所以院线都投放了粤语原版,可是其他港产片就没有这么走运了。惠英红的《幸运是我》、鲍起静的《我的妈呀》我都因为找不到粤语版排片而放弃,即便《一念无明》《盲探》这类投放了粤语拷贝的港产片,很多院线也根本不会安排原版场次。


为什么呢?院线最常给出的理由是——粤语版没人看。可是说不通啊!港产片(这里指纯粹的香港本土制作,而非被要求强行加入大陆角色或演员的合拍片)中俚语的使用、演员的语气与情绪,都是普通话配音版完全无法比拟的。眼下电影消费的主流群体是年轻人,他们追韩剧、跟日漫、看好莱坞大片首选都是原声版本,没理由在港产片上降低要求啊?


▲大陆观众看到的所谓港产片,除了涉及分级标准的部分删减,在粤语到国语的转译过程中也遭遇了不可避免的折损。


译制片的存在不是没有道理的,母语配音的确方便理解,尤其是对于那些台词多语速快的片子(比如伍迪·艾伦作品),毕竟紧盯字幕会分散对画面、表演等方面的注意力。但译制片的弱点也非常明显,再专业的配音团队都很难重现原版的表演风格与力道,即便是御用配音大咖石班瑜星爷原版相比也难免失色。现在很多译制片不惜成本邀请专业演员配音,其实就是为了再现“表演”的魅力,有些合拍片或港产片会尽可能让演员自己配国粤语两个版本,也是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原始表演。


有人可能会说,你真是矫情,既然是中文电影,搞一个统一的普通话版本大家都听得懂岂不是更方便?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把“普通话”换成“粤语”也成立啊!既然歪果电影的原声版本排片比例那么高都没有带来不便,反而养成了年轻观众看原版的习惯,那么,多排几场粤语版港产片又有什么问题呢?除非,在普通话与粤语之间,还存在着某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规范”与“原则”。


▲谨以此图献给传说中的“有关部门”。


前段时间有一则备受争议的新闻,广州某小学禁止师生在校园内使用包括粤语在内的所有方言。如果说考虑到教学效率,要求课堂内规范使用普通话,这没有问题,但课堂外的私人时间与空间,校方有什么权力限制?更何况方言又不是毒品。包括前身“清末官话”在内,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历史不过百年,而源自古代雅言、拥有九声六调、保留着古代汉语典型特征的粤语,至今已经延续了2200多年。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娃娃,因为自己的“官方”背景便大言不惭地勒令百岁老人消失甚至去死,有这样的道理吗?


其实目前学界与民间一直都在呼吁保护方言,原因很简单,方言是地方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方言与地方文献、地方戏曲、地方风俗等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方言的消失,意味着地方文化的残缺甚至瓦解。这对于文化多样性而言,绝对是毁灭性的打击。


千万不要小看方言,它不仅仅只是语音语调上的不同,还蕴藏着包括地域、文化、风俗、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甚至性格特征等众多信息。正是因为方言直接的、鲜明的、而且信息量巨大的表达特点,在电影中的人物塑造上,方言的使用效果往往会非常突出。比方说:《疯狂的石头》以重庆方言为主,辅以唐山方言、青岛方言、还有港普,角色区分异常明显;《我不是王毛》中的河南方言,不但强化了乡土气息,还突出了影片的黑色幽默风格;《万箭穿心》中的武汉方言,则表现出了女主角的坚韧不屈以及“命硬”之悲剧;还有去年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上海方言一出,民国时期的精致浮华便生动起来……这些都是普通话很难甚至永远不可能达成的效果。可是这些鲜活的地方语言与文化,因为“学好普通话,走遍全天下”的官方宣传,已经越来越被边缘化。


▲再过三十年,但愿我们怀念的依然只是香港老电影,而不是粤语本身。


不是我小题大做,现如今在所谓“规范”的笼罩之下,“多样性”的生存空间已经所剩无几。城市绿化需要“规范”,所以歪脖子的行道树只有被砍的命运;空气质量标准需要“规范”,所以美国标准不算标准,欧洲标准也不算标准,只有(比欧美低得多的)中国标准才算标准;新闻报道需要“规范”,所以头条一定是领导,所以地方媒体不允许跨区域采访,所以重大事件一律以官媒通稿为准。前几天“腾讯大家”推送了学者杨早的一篇文章(后来不晓得什么原因又被删除了),提到眼下的编辑校对工作需要遵循“《现汉》首选”原则,也就是说,《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相近相似的词汇,一律以“首选”为准,所以“妨害”要改为“妨碍”,“反覆”要改为“反复”,“噪音”要改为“噪声”(按照《现汉》的解释,“噪音”与“乐音”相对,指听起来不和谐的声音;“噪声”才是嘈杂的、刺耳的声音的泛指)。至于那些大力推广普通话的“规范”就更多了,多年前就颁布过“关于严格控制电视剧使用方言的通知”。


也许跑题了,也许多虑了,但正是诸如院线排片、DVD音轨这类小细节,更能反映出一个社会的多元程度、包容程度、文明程度。前文已经说过,考虑到教学效率,要求课堂内规范使用普通话,我没意见;但课堂外、校园内禁止使用方言,这就是权力滥用。《现代汉语词典》作为规范汉字使用的权威参考工具,我也没意见;但将“汉现首选”视为绝对标准,这就是矫枉过正。为了便于部分观众理解投放译制版,我更没意见;但无视另一部分观众的需求,拒绝提供其他版本,这就是狭隘单一。如果连以多样性著称的“文化”都变得越来越保守,你还会指望其他领域更开明吗?


- END -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粤语音乐分享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