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机型选购 >往事 | 巴西的舅舅① | 容子

往事 | 巴西的舅舅① | 容子

2020-07-25 02:52:19

【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电视塔(注:作者三舅1995年寄自巴西的明信片)】

巴西,在拉丁语中是“红木”之意,被称为“红木之国”。这是一个与“红木之国”有关的故事,它横亘在我与远方之间。

“哪里有太阳升起,哪里就有华人的足迹”,很多年前,华人带着蓝色梦想,早已踏上南美土地。飘零海外的老华侨于彼岸生息劳作,为巴西的富饶发展奉献汗水、智慧,乃至生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3年,一艘荷兰籍邮轮在香港鸣笛启航,向着红木之国驶去。我的三舅(母亲的三哥)Mr. Kailang Zang是这艘船上的一员,历经96天航行,抵达遥远的巴西。暑雨祁寒,命运多舛,这位老华侨在巴西生活了50多年,终老他乡。人生如风,骤然而来,悄然而去,他的故事,是个遥远的思念,在他一串串人生脚印上,有琥珀色的月光,有火焰般的雷电。

1、岁月勾陈,飘零他乡


【三舅2005年5月摄于巴西利亚家中】

中国广东有个小城,山秀水美,小街小巷纵横交错,南洋式的小楼和华南风格的民居星罗棋布。潮州,我母亲的家乡,也是母亲兄弟姐妹们在童年、少年留下脚印的地方。客家人大家族,人丁旺,兄弟姐妹11人,母亲排行倒数第二,三舅年长我母亲12岁。

家族里的华侨多在南洋谋生,发迹之后从海外寄回一笔笔钱款办学堂。重族亲,重教育,客家家风惠及母亲兄弟姐妹们,他们上学读书,接受教育。春雾夏雨,读声朗朗:“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中华文化嵌入幼小心灵。秋月冬阳,灯下攻读:“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传统文化理念深植于客家后代。暑期在稻田里收割,寒假到大户人家打工,伴随着勤工俭学和劳动锻炼,这个大家庭的孩子们上小学、初中、高中,有的上大学,成人之后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抗日战争时,三舅随西南联合大学到达昆明。这时,因日寇飞机轰炸,学校解散,,。后因滇缅公路战事紧张,退至贵阳。日本飞机轰炸贵阳,又再次退到重庆、成都、甘肃宝鸡等地工作,。,三舅赴上海“两江(江苏、浙江)汽车运输公司”任职。这家大公司当时与“祥生汽车公司”齐名,不仅有货运大卡车,还有大客车。当时的上班地点就在今江西路、四川路口附近。1945年至1948年间,三舅在上海住了3年,能讲上海话,常去江浙一带的南京、无锡、杭州等城市跑业务。1948年底,三舅随车行搬迁,跟着老板从上海去了香港,又迁往巴西。三舅搭乘荷兰公司邮轮前往巴西工厂,作为高级职员前往巴西,因此享受二等舱待遇。

尽管是二等舱的待遇,但邮轮在海上漂泊了90多天才抵达巴西的圣保罗(SAO PAULO)。90多天呐!艰苦的航行让三舅至死难忘,在后来的通信和电话中,三舅不止一次提到这个数字,可见锥心刺骨!特别是沿途见闻更让三舅刻骨铭心,在1987年8月的来信中他写道:

“96天的航程,途径马尼拉、新加坡、科伦坡、印度洋摩力士岛、北非、中非、南非沿海各大港口城市。非洲城市大多受法国、葡萄牙、英国统治,城内均住白种人,黑人只能住在城外郊区。黑人每天一早搭乘黑人公共汽车进城工作(男男女女大都是粗工),他们每天自带饮水及午餐,因城内一切商店不卖东西给黑人,郊外黑人区才有黑人的商店、电影院和诊疗所,天黑时黑人需全部离开城市。黑人在市内全无自由,市内的商店、电影院、餐厅、公园、公共汽车、路边大树下市政设施的长椅之处,都挂有小牌子写明黑人不得入内、不准坐,这是法令。当初见此,感触良多,非洲黑人总有一天要抬头的。现在非洲很多国家(我当年经过的国家)早已独立了……”

经过96天的航行,1949年初,三舅终于踏上南美大陆。从此,他开始了从中国进入南美国家的沧桑人生。

【作者的三舅1997年1月摄于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家中。图中小狗“吉迪”(中文名“来福”)与他一起生活了11年。】

2、异域情缘,蹉跎一生

圣保罗被称为南美洲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位于巴西东南海岸,是大西洋沿岸的港口城市。三舅先是在圣保罗生活了20年,这个阶段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西经济全面发展的全盛时期,三舅称之“黄金时代”。当时三舅感到挣钱并不困难,生活充满希望。都说老一辈海外华人吃苦耐劳、聪明能干,确实如此。三舅到巴西后先是在工厂任职,不久,开始经营自己的生意。在巴西全盛时期的黄金时代,他有了自己的店铺、房产、车子等,一度赚了不少钱,成为巴西中产阶级中较富裕的商人。他攒钱,一直没有成家,幻想有朝一日衣锦还乡,像家族中那些在海外发迹的老华侨一样光宗耀祖。

但是,世事难料,后来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这件事,与一个承诺,与一个女人有关。灵魂,进入一个微笑的世界;善良,让他曾经的梦想成为浮云;那个改变他人生的故事,多么委婉,多么动人,又多么悲凉。

在三舅寄回国的照片中,有一张他和妻子阿婉妮在圣保罗的合影[图4],背景是野外的棕榈树,阿婉妮身穿蓝花连衣裙,深情地侧望三舅。那时,照片上的三舅还是中年男子,中等身材,身着白色衬衣,显得忠厚朴实、和善稳重,虽是亚洲人面孔,但长期生活在南美,皮肤已泛棕色,俨然几分巴西人风度。

【三舅夫妇1979年7月摄于圣保罗野外】


【三舅和妻子阿婉妮1978年底摄于圣保罗(中年时的三舅)】

三舅与阿婉妮的前夫曾是生意伙伴、好友,可惜他这位朋友命薄缘悭,在孩子们年幼时因病去世。临终前,朋友把阿婉妮和孩子们托付给了三舅。朋友去世后,阿婉妮的日子如履薄冰,非常艰难,三舅秉承老友之托,一如既往地接济和关照阿婉妮及孩子们。多年患难与共,阿婉妮心生感激。日久天长,心心相印,友情走向爱情,终于,他们结婚了,从此三舅永留巴西。

三舅的妻子名AVANY,是欧洲血统的葡萄牙裔移民。“阿婉妮”是大舅与三舅重新取得联系后,大舅给AVANY起的中文名字。阿婉妮年轻时很漂亮,白皙的皮肤,深褐色头发,高挺的鼻梁,温和的性格。可惜这女子不幸,年纪轻轻守了寡,拉扯着几个年幼的孩子度日如年。愁容憔悴,春去夏衰,似乎只有凋敝的秋和残破的冬在等待她。然而,秋风里有一堵墙,寒冬里有一团火,就在她最艰难的时候,来自中国的仁义男子——我的三舅,替她的前夫扛起了责任。为了朋友间的一句承诺,三舅不仅养活了阿婉妮和孩子们,还付出毕生心血把阿婉妮的孩子培养成人。

山之于海,总是一往情深,两情不渝,一头青丝成白发。“假如你是山,我便倚你成水:假如你是海,我就躺成一艘船;假如你是土,我愿是抓着你的树”,阿婉妮跟随三舅一路走到老,从她身上看到的是笑容和幸福,还有弥漫全身的欧裔风韵。

【阿婉妮2000年4月摄于首都巴西利亚家中】


【阿婉妮2000年12月摄于巴西南大河州】

1995年3月和5月,三舅在来信中分别写道:

“相感人生如梦,实可悲可喜。我30年在中国,45年在巴西[注:当时],在巴西写中国字、讲中国话实在太少了,但中国话、粤语、潮州话、客家话,我还能讲。我知道写信会有很多错字,写不整齐,中国话写不流利,但还能讲讲、写写,自以满足。” “巴西最大城市圣保罗,即南美最大城市,我曾在圣保罗住了20年,那是巴西的黄金时代。我又在巴依阿省(BAHIA)南部海滨城市依料乌士城(Ilheus)住了20多年,这里风景很好,是巴西出产朱古力果子之城市。该城市只有我一个中国人,当时我与阿婉妮正式结婚25年了。我自感快乐之事,就是我住在依料乌士城20多年,这里只有我一个中国人。实为人生如梦!”

1969年前后,三舅来到巴西东部的巴伊亚州(三舅信中写“巴伊阿省”),在南部港口小城伊列乌士生活(ILHEUS,三舅译“依料乌士”小镇)。这个小城北距萨尔瓦多市210公里,始建于1530年,于1881年设城,是葡萄牙早期殖民据点,一直是巴西最大的可可输出港。小城有飞机场,1980年城内人口只有7.1万,加上郊区人口共13.2万。三舅在这个风景优美的海边小城又生活了20多年,让他引以为傲的是,这20多年中小城里只有他一个华人。在帮助朋友遗孀阿婉妮的过程中,他与阿婉妮结缘并结婚,上帝眷顾这对有情人,让他们几十年相濡以沫共度余生。这段姻缘见证了海外华侨的忠厚善良,成就了一曲异国他乡的传奇。

【1987年1月 三舅与阿婉妮合影于伊列乌士小城,家在大桥对面。】

“人生如梦”,自1948年底离开中国后,三舅再也没有回到过他出生的地方。我常在心中问:三舅的一生幸福吗?有价值吗?为了阿婉妮和她的孩子们,三舅终生没有留下自己的亲骨肉,成就了他人的幸福,奉献了自己的一切,这段不同寻常的姻缘故事,令我唏嘘不已。

我曾经不明白三舅为何如此苦了自己,家人也多次问他“为什么?”但他没有多解释。我母亲非常理解:客家人重情重义,仁义礼信,肯牺牲,愿付出,这是老辈们传下的精魂。在三舅的人生中,深沉的友谊背后,折射的是对朋友的诚信;友情的长久坚守,证明的是仁义品德;助人的慷慨奉献,源自中华传统文明。虽然三舅的人生宛如一部悲剧,但悲剧中的他,光柱似剑,顶天立地。

【家中墙上挂着中国画、中国字“福”、中国式扇形装饰物】


【1997年1月 三舅夫妇摄于巴西伊列乌士城家中。】

(待续)


容子,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外事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于1985年在《特区文学》发表日本中篇小说译文《破产制造者》等;1991年合著出版《中外文艺家及名作辞典》;2013年出版“母女诗歌集”《远方的梦》;2014年出版散文集《走出国门》(海外篇)、《守望家园》(国内篇)。另有文学译集《译海拾贝》,专业译本《信息系统设计和管理》,纪实文集《风从海上来》。在《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杭州日报》、《福州晚报》、《今日上海》、《档案春秋》、《译友》、“上海纪实”、“朝花时文”、“上海观察”等报刊和新媒体上,发表过多篇散文、随笔、纪实文、短篇译文。


上海纪实
 
华语文学网出版
《上海纪实》为专注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传记文学的电子期刊,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主管主办,依托华语文学网每季度末出版,其微信公众号内容亦由华语文学网负责推送。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粤语音乐分享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