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4411字 | 阅读需要9分钟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壹学者
(ID:my1xuezhe)
中国历史上名门望族、显第世家颇多,然彪炳《辞海》为名人世家者,仅江西修水(古称义宁)陈宝箴一族。
国学大师吴宓认为,陈寅恪是“我国当代通儒第一人”,而义宁陈氏是“中国近世模范人家……父子秉清纯之门风,学问识解,惟取其上,所谓文化贵族。”
清末湖南巡抚陈宝箴、同光体诗代表人物陈三立、画家陈衡恪、史学大师陈寅恪和“中国植物园之父”陈封怀,这五个人,就是著名的“陈门五杰”。
义宁陈氏四代五杰的百年传奇,烛照出中国近代文化人命运的缩影……
在广纳中华文化之精粹的新编《辞海》中,陈门五杰的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和陈寅恪祖孙4人,同时享受到了“分立条目”的待遇——
陈宝箴(1831-1900年),晚清湖南新政的领军人物,湖南巡抚。
陈三立(1853-1937年),陈宝箴之子。清末“维新四公子”之一,诗人。
陈衡恪(1876-1923年),陈三立之子,诗书篆刻俱佳。
陈寅恪(1890-1969年),陈三立之子,清华国学院著名的“四大导师”之一,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三百年来仅此一人”。
《辞海》将一门三代四人共列,
这在中华百家姓中,实属罕见。
再加上陈衡恪之子陈封怀,
这五位闪耀中华的人物,
祖孙四代,一脉相承,
身上流淌着同样一份热血和情怀:
他们谱写了一段声名显赫的家族历史,
谱写了一个四代精英的辉煌传奇,
谱写了一份可歌可泣的家国情怀,
人类群星闪耀时,
义宁陈氏曾照亮过中华天空。
义宁陈门五杰: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陈师曾、陈封怀
古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之说,
讲的便是赣鄱(gàn pó)大地——江西。
清雍正八年(1730年),
陈氏先祖由福建迁入江西义宁安居,
经历棚民之家、耕读之家和官宦之家,
经过近200年的文化积蓄,
在贫瘠小镇中走出了陈氏家族第一位风云人物——陈宝箴。
陈宝箴
1852年的乡试,21岁的陈宝箴中了举人,
陈家人欣喜若狂,张灯结彩地庆贺,
在亲朋好友的殷切期望中,
陈宝箴走出了小镇,奔向辽阔远方。
未料几年时光,已是沧海桑田,
太平天国和清王朝的战火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陈宝箴毅然从军,
参加了湘西地方组装义勇军“果健营”,
当时“果健营”遭受翼王石达开的军队猛攻,
义勇军拼命死守,眼看就要粮尽饷缺,
这时陈宝箴站了出来:“我去筹备军饷!”
时值隆冬,寒风凛冽,
去往永顺县求援的路上又山道崎岖,
陈宝箴冒风顶雪走了几天,
到达永顺县府时,
他已是脸色发青,十分虚弱,
在他极力求援下,“果健营”成功筹得粮食和衣被,
终于抵御了太平军的攻击,
而石达开见“果健营”久攻不下,遂悻悻而退。
陈宝箴的义举,受到了“两江总督”曾国藩的赏识,
就像千里马遇见了伯乐,
陈宝箴从此仕途无量,先后任浙江、湖北按察使,
直隶布政使,湖南巡抚,被誉为“海内奇士”。
陈宝箴
任湖南巡抚时期,
陈宝箴以富国强民为己任,
建树颇多:
文化上,变士习、开民智,
他开创南学会、时务学堂,
并刊行《湘学报》、《湘报》;
政治上,他肃清吏治,又知人善任,
起用谭嗣同、唐才常等维新人物;
实业上,他设矿务局、铸币局、官钱局、工商局等;
军事上,他裁汰旧式军营,
引进西方军事化管理,设武备学堂。
在陈宝箴的主导下,
湖南新兴事业蔚然而起,成为全国最有生气的省份。
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维新派骨干陈宝箴遭到惩处: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尽管仕途终止,
但陈宝箴所做的贡献不可磨灭,
他是走在时代前沿的人,
仕途之上勇于创新,敢于担当;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爱国为民、刚正不屈的坦荡情怀。
曾国藩赠诗:
“议事有陈同甫气,
所居在黄山谷乡。
万户春风为子寿,
半瓶浊酒待君温。”
康有为赞道:
"师师陈义宁,抚楚救黎蒸。
变法兴民权,新政百务兴。"
而陈宝箴“不为一己谋私利,
但为万世开太平”的民族大义精神,
深深影响了他的儿子陈三立,
陈三立,
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葆廉
并称“维新四公子”,
他在诗赋方面造诣甚高,
是近代同光体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
在陈宝箴主持各项维新举措时,
陈三立遂侍左右,得其父言传身教,
其为国为民之心更为浓烈。
陈三立
1889年,陈三立中进士,
同父亲陈宝箴一起在朝为官,
为维新运动四处奔走疾呼。
1898年戊戌政变后,
陈三立因“招引奸邪”之罪被革职不用,
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返回江西。
此后政途之上再无陈三立,
而文坛上冉冉升起一颗新星。
陈三立本就学问渊博,致力于诗词研究,
早年就有“吏部诗名满海内”之誉,
回乡之后,陈三立登高挥笔:
“凭栏一片风云气,来做神州袖手人。”
从此开始了《散原精舍诗集》的收集记录。
一首《城北道上》尽情抒发闲适生活:
晶砾新驰道,晴霆叠马蹄。
屋阴衔柳浪,裾色润瓜畦。
诣客能相避,偷闲亦自迷。
归栖枝上鹊,为我尽情啼。
梁启超夸赞:“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
浓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
杨声昭评价:
“光宣诗坛,首称陈(三立)、郑(孝胥)。”
陈三立
而陈三立也将自己对国家的一片赤诚,
转化为对后代教育的呕心沥血。
1903年,陈三立办了一所家学,
为了供课堂之用,
陈三立果断决定:“将我的住宅让出办学。”
他更以远大的眼光聘请了外国教师,
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还废除"八股文"和跪拜礼节,
禁止死背课文及体罚学生,
大开创新式学校的先例。
除了办学,陈三立还乐于伸张正义。
1906年,义宁州大荒,
不少饥民前往宜丰天宝买粮,
而一些居心不良的富商诬称饥民是“匪徒抢劫”,
挑起斗殴,杀死饥民57人。
幸存之人含泪控诉富商的恶行,
诉状却被扣下不发,
饥民无奈求助陈三立,
陈三立顿时怒不可竭,代表饥民具陈上疏,
这件事闹到了刑部,
经过详查核实,冤案大白,主犯及当地知县最终得到严惩。
陈三立
1937年"卢沟桥事变",战火波及北平、天津,
众人纷纷携家逃离,而陈三立却说道:“我决不逃难!”
当时日军气焰嚣张,有人就说中国必败,
陈三立听说后怒斥:“中国人岂狗彘耶?
岂贴耳俯首,任人宰割?”
当时,陈三立的好友郑孝胥投靠日本,
辅佐溥仪建立伪满政权,
陈三立痛骂郑“背叛中华,图功利”,当即与之断交。
后来北平沦陷,日军欲招陈三立,
派人登门百般游说,陈三立始终回答如一:“不去!”
为了表明立场,他绝食五日,忧愤而亡!
在朝,则挺身而出,匡扶社稷;
在野,仍伸张正义,办学育人;
山居,就“萧然物外,不染尘氛”;
爱国,则慷慨赴死,大义凛然,
视功名利禄如粪土,
陈三立是当之无愧的君子。
有一次,学生来拜访陈三立,询问如何增进学问,
陈三立却说:“你们现在要学习的,是如何做人。”
处世先立身,做事先做人,
陈三立不但以此来教育学生,
也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儿子,
膝下五子,个个人杰:
长子陈衡恪(即陈师曾),近现代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
次子陈隆恪为著名诗人;
三子陈寅恪为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
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四子陈方恪为著名编辑、诗人;
幼子陈登恪为著名词人。
其中又以长子陈衡恪和三子陈寅恪的成就为高。
陈衡恪(又名陈师曾),
是民国初年天才横溢的画家,美术家,艺术教育家。
6岁那年,陈师曾随祖父乘轿游西湖,
见湖面荷花盛开,
小小的陈师曾竟不知不觉在轿板上用手指画荷花。
回家后,陈宝箴给了陈师曾笔墨纸砚,
让懵懂的陈师曾学习画画,
陈师曾和绘画的缘分就从这时开始。
10岁以后,陈三立给儿子寻找老师,
陈师曾师从尹和白学画花卉,
和周大烈学文学,和范镇霖学汉隶、魏碑,
和范当世学行书,打下坚实的功底。
陈师曾
民国初年,
北京金石书画之风大盛,
陈师曾的花鸟画脱颖而出,
他的画作取百家之长而别具一格:
他画兰花,笔下的兰花仿佛在风中摇曳;
他画竹子,干亭亭而叶潇潇,
如见其动,如闻其声。
他画山水,不学时流而另辟蹊径。
“必须学甲的也学乙的,取甲乙的好处,
而自己造出一个丙来,才能卓然成家。”
他的成功之处,正是在于取百家之长而独成一体。
陈师曾绘画
陈师曾秉承陈三立之风,
认为画画与做人是分不开的。
文人画之要素:
第一人品,第二学问
第三才情,第四思想,
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陈师曾就以他坦荡热忱的为人、
丰富深厚的学识,折服了许多近代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陈师曾年轻时交到的第一位好友是鲁迅,
鲁迅在东京筹办《新生》杂志时,
陈师曾积极支持和赞助。
在日留学期间,
陈师曾又和美术学校的李叔同(弘一法师)成了好朋友,
1916年9月,
李叔同为陈师曾题其荷花小幅:
“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
他将自己的玩具、泥偶赠与陈师曾,
陈师曾则将这些赠物画为一条幅,挂于自己的画室中,
以示不忘旧友。
鲁迅和陈师曾
在陈师曾一生的交往中,
他与齐白石的渊源最是为人称道。
1917年,55岁的齐白石避乡乱居于北京,
以卖画和篆刻为生。
当时,他画一个扇面的价格是银币两元,
比一般画家便宜一半,依然无人问津。
一天,陈师曾逛琉璃厂,
见到齐白石所刻的印章,顿时激赏不已,
齐白石又取出《借山图》请他观看,
陈师曾更欣然赋诗一首,并劝齐白石
“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而从此齐白石就把这句话作为终生的座右铭。
1922年,陈师曾赴日参加 “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
在这次展览中,由他携去参展的齐白石的画作轰动中外,
齐白石从此一举成名,终成一代大师。
对二人的艺术交往,
齐白石称:“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
1923年夏,陈师曾得知继母病危,
不顾暑热驰归南京,亲奉汤药。
不久继母病逝,他也因连日劳累染病不起。
梁启超在悼词中说:
“师曾之死,
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
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
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
而此损失,乃为无可补偿之精神。”
吴昌硕的挽词则是:朽者不朽。
陈师曾为人真诚,严于律己,坦率待人,
颇得其父陈三立君子之风,
而陈师曾的这种人格又深刻影响了他的儿子
——中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陈封怀,
陈封怀在金陵大学时就读农科,
师从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
那时起,陈封怀就对植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3年的中国,虽然有新建的众多植物园,
但在这当中,
却没有一座中国人自己创办的、
供植物研究的植物园。
当时植物学家胡先骕下决心要办一座像样的植物园,
陈封怀当即参与了寻觅植物园园址的计划中。
他骑着毛驴,冒雨迎风,在山道路上行进,
功夫不负苦心人,几次寻觅后,
研究所决定在庐山建立森林植物园,
陈封怀便在庐山山上、山下忙碌开了。
第二年,
陈封怀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
潜心研究报春花科和菊科植物。
(未完待续......)